鹳山公园焕新,“回归”啦!

鹳山,在富阳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自今年2月起,鹳山公园进行封闭提升改造后,富阳人就一直牵挂着她,盼望着她。明日,“新”鹳山公园将重新开放,意味着富阳人的鹳山“回归”了。

为什么“新”字要加上引号?因为对于富阳人来说,鹳山是回忆、是情怀,大家希望她变得更好,但也希望她依旧保存着往昔的岁月故事。“修旧如旧”是此次鹳山公园提升改造的第一守则,但做好这件事并不简单。

正式开园前,本报记者提前走进鹳山公园,寻找鹳山上富阳人的回忆,探寻改造后的新意。

春江第一楼、龟川阁“变身”城市书咖,罗汉院解开尘封对外开放

探园当天,鹳山公园内还在进行收尾工作,富春山居集团下属运投公司业主代表陈轶,给我们当了一回临时“导游”。大门口摆放着一排鹳山门头的对比照,但在这些照片中,记者并没有发现特别大的变化。陈轶告诉我们,感觉没有错,门头只是清洗刷新了一下,确实没有大改。走进公园内部,这种感觉也一直伴随着大家。“好像也没有很大改变”,听到记者嘀咕,陈轶切入主题,这次最大的“变化”是几个原先尘封的节点,这次都开放了。

坐落在山腰上的“春江第一楼”,是一座很有文化气质的两层楼房。在这里,可以眺望宽阔的富春江面,感受迎面而来的江风。这些年到访过鹳山的人都知道,“春江第一楼”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游客只能远远拍一张照片留念。当记者这次走近“春江第一楼”时,惊喜地发现里面有工人正在忙着调试中央空调,安装柜体。“这两天就能做完,马上要开放了。”施工人员告诉记者。

还记得电影《春江水暖》吗?被苍翠绿意包围的“龟川阁”作为电影海报封面,跟着电影一起登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舞台。此外,“富春十景”之一的“龟川秋月”也发生在这里。但这样的“龟川阁”曾被尘封,等到此次鹳山公园重新开放,游客也能走入其中了。

据悉,“春江第一楼”“龟川阁”都将“转身”成为城市书咖。“公望书屋”负责人余文樑将成为这两处城市书咖的运营负责人,他说:“公望书屋运营了一年,有一些经验,但仍然有压力,这次想要做得更好,希望书咖能给鹳山带来新气象。”

在鹳山的“东大门”,靠近富阳中学的位置,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作“罗汉院”。“从我有记忆以来,这里都是封着的,里面杂草丛生。”陈轶说,这次鹳山公园改造升级后它也将被打开,把周围厚厚的围墙改成石栏,将院子开放给游客。

这里为什么叫“罗汉院”?陈轶告诉记者,原先这里摆放有许多罗汉像,现在看到墙体上的一个个佛龛,就是当年放置罗汉像的地方,而这些罗汉像已被富阳博物馆收藏。

深厚的文化底蕴配上“智慧屏”、拍照新体验,历史感与科技感满满

鹳山公园的特殊地位,还在于她的历史底蕴。据本土文化学者董仁青介绍,900多年前,“杭州老市长”苏东坡曾在鹳山上的古驿道走过。另据黄公望研究会会长蒋金乐研究发现,600多年前,黄公望曾在富春江上“写生”,鹳山作为写生的实景,被画入了《富春山居图》中。

厚重的历史感还在于鹳山的“红色印记”。郁曼陀的血衣冢,郁达夫、郁曼陀“双烈亭”,陈列着郁达夫、郁曼陀史料的松筠别墅,共同组成了“双烈园”。“这次改造提升,我们对这三处都做了修缮,三个点串联在一起,让游客在参观时更能感受到整体性。”陈轶介绍,松筠别墅的入口处清爽了不少,但走进室内,还是保留着一种陈旧古朴的感觉。

另一处“红色印记”在鹳山山顶,毛泽东纪念碑处的绿化做了较大改变,曾经被树木遮拦的纪念碑,如今凸显出来,尤为醒目。纪念碑正对着的建筑是原先的“山水人文馆”,这处山顶上最大的建筑,本次开园时不会开放。据悉,这里之后将会陈列和展示富阳党史。

在历史感之外,“新”鹳山也融入了现代科技感。在鹳山公园入口处,原先就有一块大屏幕,现在仍然是大屏幕,但已经不是当初那一块。陈轶说,这块大屏是LED的,可以放映电影。同时,这块大屏幕将显示当天的天气情况、人流量情况,以及一些景区信息和提醒内容。另一块大屏在“春江第一长廊”旁,这块大屏的尺寸虽然不及入口处的大屏,但这块屏幕是一块“智慧屏”,上面写着“AI太极”。也就是说,这块屏幕在启用后,可以与游客互动,具体效果如何,大家可以去体验一下。位于“董公祠”内的第三块屏幕也是“智慧屏”。大家在参观“董公祠”的时候,可以与这块“智慧屏”互动,了解董邦达、董诰父子的故事。

说到“董公祠”,这次到访,记者感觉“董公祠”与鹳山公园的融合性更强了一些,原先总有一种割裂的感觉。陈轶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我们重新铺设了这里的地砖,不仅不易积水,并且一直延伸到公园北面。”他表示,“二董”是富阳的一张文化名片,期待大家到鹳山公园的“董公祠”参观打卡,好好认识他们。

江岸旁的“东门渡”也将成为鹳山公园的一处“打卡点”。在这次的改造提升中,“东门渡”下沉平台处的围墙上安装上了雕塑,雕塑的场景是上世纪人们乘船在“东门渡”上岸,挑着特产到富阳城里售卖。除了墙上的雕塑,后续还会在下沉平台处放置铜雕,让热闹的场景更为立体生动。“这个景象取自于富阳老摄影家叶盛高拍摄的老照片,有原型、很真实。”陈轶说。

从“东门渡”望向富春江,陈轶指着远处的沙洲告诉我们,在百米开外的沙洲上放置了两台拍摄设备,一台是风景相机,一台是人物相机,到时候会有“隔江拍照”的功能——游客在“春江第一楼”上就可以拍下从江面角度拍摄的照片。

看不见的用心:古城墙、长廊、地面“修旧如旧”

如果不是陈轶介绍,记者不会发现,江边有一处古城墙重新砌过,也不会发现脚下踩的地砖全都重新铺设过。

“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大家不一定能看见,但却很有必要。”陈轶给我们举了个古城墙的例子,他们曾经委托专业测绘公司,连续监测七八个月后发现,古城墙每个月都会往外凸0.1毫米,这是一种向外倾斜的趋势,长此以往风险很大。而且经过超声扫描发现,城墙里面有许多“空鼓”。“鹳山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下大雨的时候,城墙石块的缝隙里会有泥沙和水流出来。”

陈轶说,修缮古城墙墙面可不简单,要把石块撬下来,并为每一块石块做上编号,便于重新砌墙安放时,按照原来的样子复原。

“每砌一米高,就要往里面覆土,而且要等土壤自然沉淀后,才能继续砌。”陈轶说,四五米高的城墙,施工单位做了整整45天,“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城墙石块的缝隙里长出了藤蔓,对我们来说真是惊喜。人工种植的都蔫了,自然生长的生命力旺盛,这也说明我们的修整很成功。”

“春江第一廊”变短了,对于这一变化,市民看法不一,有人觉得“特色没了”,有人觉得“视野开阔了”。陈轶解释说,把长廊变短实际是为了安全考虑。“长廊这一段区域下面的地块也存在像城墙一样的风险,勘测时发现下方有裂痕,无法再承受更多的重量了,因此才不得已将长廊拆除。”

“靠西面依然有长廊,但并没有保留原来的,而是选择拆除重新建造。”他说,重新建造后,长廊还是原来的样子,但安全性提高了。

东边的长廊不见了,留给游客的是一个宽阔的小广场。当我们从大门走入鹳山公园,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往里走,一个转弯后看到富春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可能就是长廊改短后的意外惊喜吧。”陈轶坦言,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许多小细节,游客可能不会注意,但他们确实花了很多心思。

“这个地方太受关注了,压力蛮大,但也有成就感。”陈轶坦言,鹳山公园即将重新开园,他们也已在入口处设置“意见箱”,接收市民的意见建议,让鹳山更受欢迎。

富阳日报(记者 许媛娇 骆晓飞 通讯员 高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