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锡匠一生坚持,叶氏锡器已传承五代

家住章安老街的叶再来今年78岁,用一辈子的时光专注地做一件事,就是打锡。16岁时,他便跟随父亲学做锡器,一做就是60多年。如今,这门祖传的手艺已经传到了第五代,儿子叶伟正继承了他的手艺。父子俩用时间、耐心和技艺去打磨手艺,并守护这份历史的记忆。

祖传手艺 想出师得学三年

叶氏锡器创立于晚清时期。锡器的种类按照功用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种是生活日用器具,另一种是礼器。生活日用锡器主要有茶器、酒壶、水壶等,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礼器是在各种庆典时用于表达特定寄寓含义的锡制器件和饰品等,比如婚嫁时的“六大件”锡器,祭祀时所用的锡烛台和锡香炉等。叶再来的祖辈住在章安老街,在这里干了上百年。

“打锡不受年龄影响,家里人认为是个谋生的好差事。”叶再来回忆,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打锡,“跟着别人学,出师就要三年,跟着父亲可以天天学。学习锡器制作须在师傅指导下从熔锡、剪坯等基础功练起,经常一蹲下去就是几个小时,屁股不沾凳,很累。”

耐心是打锡的关键,制锡匠人一手包办了从熔锡、压片、制模、裁剪、拼接造型和焊接、捶打,到最后抛光、錾刻、装饰等全部的工艺流程,才能做出一个完美的锡器。好的锡制品有防腐蚀、高强度、经久耐用等特点,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

以前的打锡匠,出门做活都是挑着担子,一头是打锡的工具,一头是铺盖卷,临街边走边吆喝着“打镴壶咯”。叶再来还记得自己和父亲一起去别人屋里、上门服务的场景。

如今,叶再来都在自家店里接活,顾客们大多慕名上门订购锡壶。不再走街串巷,也免了风吹日晒之苦。

采访当天下午,陈女士来到店里,向叶再来购买烛台。“烛台买来是为了谢年的时候用,现在叶师傅功夫闲,我就先来买,免得以后他们忙起来,不好订了。他家的东西挺好,附近的人都来这儿买。”陈女士说,她想起自己14年前结婚的时候,也是在这里买的锡器。

被锡水烫伤是常有的事

叶伟正出生于1975年,18岁就开始和金属打交道了,现在已经做了近三十个年。

熔锡

裁剪

拼接

捶打

焊接

叶伟正从小看着父亲忙碌,每天六点多就起床,晚上七八点钟关门,每天都在做锡器中度过。接续父亲的技艺后,叶伟正常蹲坐门口,一张板凳一个焊枪,旁边还有煤炉、小铁砧、烙铁和锤子等工具,目光专注,焊接锡器。考虑到父亲眼睛不便,叶伟正便主动分担,叶再来则坐在后面化锡、压板、剪样。几十年如一日,从他们手里做出来的锡器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了。

叶氏锡器打磨的锡器,主要供顾客用于红白事项、家族祭祀等。“结婚用元宝台、荷花台等,做一个元宝台需要四个小时,做两把酒壶需要一上午的时间,都挺费时间。”叶再来介绍,至于价格,不同的料,价钱也不同,一把酒壶卖150元到300元不等。

相比以前,现在顾客对于锡器的“仪式感”弱了一些。以前的婚嫁老一套是指锡壶(一对)、元宝台(一对)和1个香炉,还会配个茶壶。现在的顾客都会省略茶壶,买的最多的是两把酒壶和一副烛台。

打锡器时,烫伤是常有的事,叶再来的手上有很多烫伤的伤口。在倒蜡板的时候,手部力道与精准度非常重要,稍不留神,焊枪会烫破锡片,烫伤手臂,而力度轻了,锡器则不牢固,经验丰富的老锡匠也有被烫伤的时候。

叶伟正在倒蜡的时候,锡水有时候会溢出来,手一下就被烫伤了,他就用黄酒擦伤口,杀杀菌,继续工作。

古老的手艺也在寻求创新

打锡,既靠一双手的功夫,也要持续的耐心。父子俩用过的锤子、剪刀、尺子等都已经被磨得光滑发亮,这是他们坚持工艺的痕迹,也是顾客络绎不绝的秘密。

锡制品中现在需求最多的是锡酒壶,它即是生活用品又是祭祀用具。焊接壶身、壶底、壶嘴,在壶嘴与壶身连接的地方焊接上一条龙,壶盖上焊一只麒麟便于拿取,最后在接缝处用铜锤轻轻锤打出均匀的亮点。连续制作几个小时,一个漂亮精致的锡酒壶就完工了。

除了下苦功外,打锡匠还需有悟性,为客户设计精美图案。叶再来的店里放满了他加工或者回收的茶壶、酒壶、香炉和烛台等锡制器具。叶伟正打锡之余,抽空跟着网上学习,模仿做新花样。以前的龙凤花纹做的样式都差不多,为了造型更新升级,叶伟正把老模具换成更精致的新模具,更炯炯有神了。

虽然现在购买锡器的人都是为了作为礼器使用,但其实,锡器作为生活用品,也有许多独特之处,比如锡制茶叶罐密封性好,可长期保持茶叶的色泽和芳香;锡制酒杯因传热迅速,从而使冰镇的酒口感倍增。叶氏父子表示自己会继续传承这门手艺,将锡器文化继续发扬下去。

来源:台州椒江区委网信办(新莓汇正能量稿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