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洲精神引领 绘就山村新貌 施甸县拔出“烂泥塘”铸牢“幸福靠山”

施甸县酒房乡坪子地村烂泥塘小组,位于善洲林场打磨山,小小的村庄与善洲林场相互依托,勾勒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图景。

10年前的烂泥塘村如其名,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变成泥塘,环境恶劣让群众苦不堪言。为了让烂泥塘小组“拔出泥塘”,酒房乡自2012年起实施整组搬迁项目,历经10年,终于把曾经的“烂泥塘”,变成了山清、水秀、村洁净,山美、水美、环境美的“桃花源”。

整体搬迁拔出“烂泥塘”

走进烂泥塘小组,一座座秀美的庭院绿树掩映,一条条硬化的小道蜿蜒而去,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高颜值的村庄让人眼前一亮。

2012年,为彻底改变烂泥塘小组原址受地质灾害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受威胁、农村人居环境无法改善的现状,酒房乡党委实施了整组37户整体搬迁项目,将烂泥塘小组从大坪子山脚迁至善洲林场打磨山腰。搬迁位置确定后,酒房乡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实际地势走向规划了宅基地位置37宗9250平方米,补助资金户均3万元,由农户按照传统瓷瓦白墙土木建筑风貌自建,形成了“一条主干道、数条分叉道”的村庄规划布局。2014年,烂泥塘小组整组全部迁入新居。

为进一步将烂泥塘打造成为宜居的美丽村庄,坪子地村党总支积极协调项目,于2020年开始实施“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项目,对村庄道路、排水渠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对房前屋后、道路两旁进行绿化亮化。随着搬迁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配套设施的落实落地,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问题一去不复返,村庄容貌焕然一新。

五个责任共建“绿色村”

烂泥塘小组从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着手,提升村民环境保护、清洁卫生意识,引导村民投工投劳、主动建设美好家园。“拔出‘烂泥塘’后,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美丽乡村,才不负我们脚下善洲林场的这片绿水青山。”坪子地村党总支书记查森源说。

建立良性管护的长效机制才是提升人居环境的“硬招”,坪子地党总支先试先行,建立了“五个责任”乡村治理新模式,全力推进烂泥塘小组人居环境提升。

烂泥塘小组认真履行监管责任,划定烂泥塘小组党员网格、农户自管区域、保洁员岗位区域,召开群众会按照“村庄、庭院、道路沿线”三个层次彻底改善户内外“脏、乱、差”问题。压实党员包户责任,推行党建引领红色网格化模式,根据党员人数和小组地形地貌,划分党员责任户,每名党员负责检查督促划分农户的整体环境卫生情况和“厕所革命”开展情况。压实农户管护责任,按照定人、定时、定区域“三定”方案,将片区详细划分到每一户农户,由农户具体负责自家庭院内外和入户道路的常态化清洁。压实庭院美化责任,要求每一户农户在自家庭院周围自建小花圃或菜圃,大小种类不限,种植各类鲜花或时鲜蔬菜,打造美丽庭院。压实保洁员岗位责任,落实农村保洁员制度,管护好村庄公共区域环境。

“户户争晒美丽庭院成了烂泥塘的新风尚。”65岁的村民郭绍尝说,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院子,整理院中花草,清扫入户道路,他的小院成了烂泥塘的“最美庭院”。

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

烂泥塘与善洲林场相偎相伴,共生共存,善洲林场的绿水青山成了烂泥塘的“幸福靠山”。

万亩林海构筑起烂泥塘的生态屏障,让群众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党总支不断总结地质灾害防范经验,制定了烂泥塘小组地质灾害防范应急预案,成立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小组,定时不定时巡逻排查,对毁林开荒行为及时制止,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反馈户主和组长并督促整改加固,第一时间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每逢雨天,不论白天黑夜,群众接到的防汛防灾讯息提醒成为了群众心中最暖心的话语。搬迁10年来,烂泥潭小组地质灾害“零”事故,自发植树造林50亩,善洲林场的生态线就在身边,杨善洲式好干部成了群众心中的“定海神针”。

“过去,我们住在大坪子山脚下,祖祖辈辈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雨季一来,待在家里面担心山体滑坡,而外面的村庄道路已经成了烂泥塘,跑都跑不出去!”烂泥塘党小组长陈加树说,“如今,我们烂泥塘山绿、天蓝、风沙、山洪、水土流失不再来了,彻底摘掉了‘烂泥塘’的帽子,扬眉吐气,成了大家羡慕的美丽山村!”

善洲林场就是烂泥塘的命脉所在。善洲林场赋予了烂泥塘新生,烂泥塘也誓守林场一片绿。在烂泥塘,人人争当护林员,护林防火成了全村最重要的事情。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组建了1支14人的护林防火志愿服务队,广泛宣传护林防火知识,积极参与高火险期善洲林场打磨山区域护林巡逻和卡点值守,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及火源上山,制止野外用火和秸秆焚烧,坚决守住美丽家园。今年以来,烂泥塘小组设立高火险期护林防火卡点1个,值班执勤121天242人次,排查过往车辆行人800余车次、2600余人次,开展常态化巡逻420人次,阻止野外用火13起。

“好山好水出好茶”。善洲林场打磨山上的茶叶成了当地群众增收的又一途径。依托善洲林场生态优势,党总支按照“若要山区富,多种茶和树”的产业发展思路,实施茶地改造提升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实现低产茶地向高优茶园的转变,形成了“家家有经营、户户有产业”的发展格局,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烂泥塘小组共有茶园面积620亩,种茶农户31户,每年生产茶叶初级农产品37.2吨,产值59.5万元,户均增收达1.9万元。

善洲林场成了烂泥塘“安居”“安心”“安业”的“幸福靠山”!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贵升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