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清廉故事|以富民为本的王祯之“撰写《农书》传教后人”


引言

1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古今清廉故事精选》选取了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清廉文化故事,重点选编了当代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清廉从政、执政为民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古为今用的政治智慧和清廉养分。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以富民为本的王祯》之“撰写《农书》传教后人”。


撰写《农书》 传教后人

2

王祯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会做,还非常善于总结,勤奋笔耕,把平日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收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最终编撰成《农书》,对指导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正是这本30万字的著作,使王祯的名字随着《农书》载入史册,流传至今。

王祯的《农书》完成于1313年,全书正文共计37集,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在王祯的《农书》以前的所有综合性整体农书,像汉代的《池胜之书》、东魏的《齐民要术》和元代初年的《农桑辑要》等,都只记述了北方的农业技术,而没有谈及南方,更没有注意促进南北技术的交流。对此,王祯在写作时十分注意,他根据自己在山东、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等地的生活经验,无论是记述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或是栽桑养蚕,总是时时顾及南北差别,致意于其同得到的相互交流。如垦耕,书中就详述了南北的特点,并说:“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日垦日耕,做事亦异。”《垦耕篇第四》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宜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人民比较采用。

王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明确表明广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蚕桑、畜牧、园艺,林业、渔业,而把过去《齐民要术》中所列到的酿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制糖以及制笔等农产品加工的内容都去掉了,从而使农书更具有了系统性。

王祯还将古代农具画成图谱,列为综合性整体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器图谱》里,王祯收录了100多种农具,绘图306幅。他为比较准确地画好农具图样花费了大量精力,不仅形象地描绘记载了当时通行的农具,还将古代早已失传的农具经过考订研究后,绘出了复原图,如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到元代时制法已不可考,王祯多方搜集,力求复原,并加以发展。古代水排用的是皮囊鼓风,而王祯复原所绘的水排已经是用木扇(简单的风箱)来鼓风了。王祯对轮轴特别感兴趣,便集中了57种与轮轴有关的生产工具。在此基础上,他自己又创制了“水砻”和“水轮三事”。其中尤以“水轮三事”最为机巧,具备磨、砻、碾三种功能,然后让老百姓仿照试制使用。可以说,《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卓越成就,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具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祯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人公简介

3

王祯,字伯善,生卒年不详,山东东平人,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担任过宣州旌德县(今安徽省旌德县)尹6年;元大德四年(1300年)改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令。他官职虽低,但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关心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科学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独特的思想和成就,呕心沥血地写成《农书》37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我国元朝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原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