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记忆中的老街巷——开化寺街

老街巷是一座城市的“回忆录”,每一个老街名,都记载着一段历史,它如同城市的肌理,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场景。老街巷里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处处留存着美好的细枝末节……


早年,太原以“开化寺”为名的街道可以称作一个系列,有开化寺街、开化寺东街、开化寺西街、开化寺南街等。开化寺街,曾用名开化市街,现由开化市西街、开化市东街和东米市街合并为一街,该街东西走向,位于解放路南段东侧,东起西校尉营南端,西至解放路南段东侧,中段与开化寺市场、南街十字交叉,是太原一条很有名的老街巷。


在开化寺街上,最有名的当属开化市场了。提起开化市场,老太原人无一不知无一不晓,那是太原历史最悠久的集贸市场,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据《阳曲县志》记载,该寺庙曾在北宋哲宗绍圣年间修葺,名为“汉寿寺”,元大德年间改为“延寿寺”,明正德年间重修,表赐“开化禅林”改称“开化寺”。明清两代,开化寺地处府城中心,寺宇宏大,僧侣颇多,香火极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以至寺院之前商贩云集,成了当时一处非常热闹繁华的集市。于是,以寺院之名派生出一些街巷,诸如开化寺西街、开化寺南街、开化寺东街等。


1913年,将寺庙北部的空房被开辟为市场,名为“共和市场”,那时这里店铺林立,鳞次栉比,有“太原的大栅栏”之称。1920年,开化寺的寺院及佛像被拆除,并与原共和市场打通,由于开化寺的称谓传习既久,一直被沿用,遂以其谐音取名为“开化市”,取代“共和市场”沿用至今,开化市场自此就成了大的综合性市场。


当时的开化市场北起钟楼街,南至开化寺街,整个形状犹如“双头凤”,展开双翼喜迎八方宾客,两侧的“凤头”就是开化市场的两个入口。


1985年,开化市场再度改造,全新的开化市场融古代结构与现代装潢艺术为一体,整体为三层仿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丽堂皇,风格独特,也就是今天的开化寺古玩市场。





清晨,这里是太原的早市,瓜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瓜果蔬菜、猪羊牛肉、鱼虾熟食、面包点心、日杂百货一应俱全。市场最早的一批顾客,大都是附近的居民和商家,一进市场,他们分分钟锁定新鲜便宜的食材,立马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叫卖声、讨价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红火的早市,让开化寺市场的烟火气息愈加浓烈了起来。


每逢周末,早市一过,市场里的菜摊立马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个卖古玩的小摊位,市场内交易的品种有瓷器、玉器、木器、杂项、奇石、字画等,是目前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古玩艺术品文化市场。与其说这是一个古玩市场,不如说是一个卖老物件的市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未曾见过却又很眼熟的老物件,一件件旧物如同一片片时间之树的树叶飘落到人的脑海里,这是一种回忆,是永远回不去的年代。





一块彩布铺地上,再撑起一个小马扎,一个小摊儿便支棱起来了。小摊上,老大爷慢悠悠地从包里掏出一块块极富年代感的手表,再一个个整齐地摆在地上已经铺好的灰蓝色的布上,旁边买表的大爷弯着腰,目不转睛地盯着卖表大爷的手,想要看看他还能从袋子里掏出什么稀罕玩意儿来。


要说最热闹的,当属一个卖蝈蝈的摊位,不足一平米的摊位上围满了看蝈蝈的人,有的盯着一笼子的蝈蝈在仔细挑选,有的把玩着手里装蝈蝈的小瓶子,还有的跟老板讨价还价,最终拿着老板送的小笼子,装着心爱的蝈蝈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除了卖老物件,市场里还有很多的手艺人,葫芦画摊位上,摊主目光如炬,自在随意地摆弄着手里的“画笔”,斑驳的墨迹、曲张的线条,处处蕴含着难以预料的变化,忽远忽近,骤淡又浓,给人以无尽的惊喜和韵味。


在市场里随意地逛着,恍惚间穿越到了七八十年代,在市场就算不买东西也能逛上一天,那里的嬉闹吵嚷,充满烟火市井气的市集,是现在的任何商场无法比拟的。


走进开化寺街,昔日市井繁华,俚俗之乐,依稀可以回望,热闹又拥挤,质朴也嘈杂,市井气和人情味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的开化寺街,街道两旁高楼林立,还新增了地铁站,热闹远超过往,但是关于开化寺街的记忆,依旧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好。

文字:黄琳

摄影:黄琳、何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