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合办高校“开花结果”

  导语:香港回归之后,与内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越来越频繁。当前,香港高校在广东正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双方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内地与香港教育融合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近日,教育部依法批准正式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该校是广州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是教育部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合作大学的有益尝试。学校融合内地与香港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内地与香港教育融合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第三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前两所分别为2005年设立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2014年设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此外,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近日也获批筹备设立,待完成筹设工作后,可向教育部申请正式设立。

  高等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的先手棋。随着港校纷纷落地大湾区,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融合更为紧密。

  互不重叠互补增效

  自2018年12月2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共同举办协议以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备工作有序推进。2020年11月初,在广州市南沙区庆盛区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址打下第一根桩。如今,校园全面完工在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批教职员工已有序进驻校园,进行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9月迎接学子的到来。

  据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颁布实施以来成立的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将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开展合作,两校法人独立,财务独立,地位平等。两校在学术规范、师资水平、课程质量等方面保持一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教师延聘方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采用与香港科技大学一致的学术标准与学术机制,鼓励两校教师开展紧密合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校将共同构建与世界接轨的学术成果认定和学科资源分配机制,打造国际化的科学绩效评价体系。

  两校将实现实验室及科研设施高效共享,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经费和制度保障,形成科研合力,有利于创造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两校将推动学生互享课程资源,如符合两校教务委员会联合学术协商机制所定的要求,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可修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科目及学位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学生也可修读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目及学位课程。两校将推动学术资源共享:在两校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被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录取的学生,可以享受使用对方学校学术资源的同等权利。

  为了应对世界和人类社会面临日趋复杂的重大挑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采用全新的、融合学科的学术架构,以“枢纽”(Hub)和“学域”(Thrust)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这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是一项创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表示:“我们有信心,将港科大(广州)建设成为内地与香港教育融合发展的典范、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长史维教授表示:“未来,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组成‘香港科技大学2.0’,通过互不重叠、互补增效的学位课程和学术架构,充分共享的教研资源,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个新理念及发展方向。”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成,对大湾区的发展,对粤港两地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香港科大它本身是一所工科类高校,适合目前大湾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定位,这也是广东这边最缺乏的。通过成立到现在短短十几年,香港科大就跻身世界二流高校,国际上排名在清华、北大之前,它的办学模式和经验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小康》记者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区位优势很不错,师生从香港通过广深港高铁半小时不到就能抵达。此外,该校落地的区域土地资源丰富,配套的港式中小学和国际社区都已建起。周边高科技方面的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都有聚集,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和广州大学城有4号线连接,只有几个站点,交通很方便。

  港校纷纷落子广东

  2022年7月1日,香港回归25周年。通过梳理,《小康》记者发现,除了最新批准设立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还有多所香港高校落地广东。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北师港浸大”,坐落于广东省珠海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中国内地与香港教育界合作办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北师港浸大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也是内地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学。200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成立。2016年6月,获教育部批准开办研究生教育。2021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简称“港中大(深圳)”,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传承香港中文大学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的大学,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2012年9月2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理事会管理机制,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的特色是国际化的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书院制传统、通识教育、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正在筹建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选址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东莞市对学校建设发展予以保障,提供523亩土地用于校园建设,另外在校园周边预留200亩用地支持学校未来发展。2021年4月22日,学校正式动工建设。历时一年多,7月1日一期项目首栋建筑封顶。据悉,一期项目建筑面积约13.0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9亿元,主要包括教学、行政办公、生活服务、产学研等方面的建筑。

  2021年10月6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详细介绍都会区的规划背景、总体原则、目标和行动纲领。发展策略中提到十大重点行动方向增强香港的辐射力、全面布局大湾区。其中,在教育方面,香港各所大学在大湾区设置校园、科研及医疗机构已成趋势,这些校园和设施位处珠海(浸会大学)、深圳龙岗(中文大学校园和医院)、广州南沙(科技大学)、佛山(理工大学)、东莞(城市大学)、深圳南山及福田(香港大学校园和医院)、肇庆(都会大学),分布广泛。政府应积极支持,并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携手合作,以这些策略性设施为据点,以「学研产居」的规划概念,在其周边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社区,以推进香港与大湾区的融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谈道:“大湾区合作办学很重要,涉及到整个大湾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才,而培养人才方面教育很重要。合作办学除了培养人才的技能知识,涉及到文化认同、科技创新等。两地大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科技创新上可以有进一步扩展,实现科研和产业的链接和共享。”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硬联通,交通互联先行;软联通,教育合作先行。

  近年来,香港高校开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键。港校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源于不少来自其拥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创新发展的培养模式以及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等。合办高校正在广纳海内外学术科研人才,培养出的不少人才就近在大湾区实现就业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合办院校聘请的老师多是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博士学位。比如港中大(深圳)在招聘领军人才时要求前两条就是取得博士学位;在海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或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招聘优秀青年人才也要求取得博士学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等。

  在学生培养方面,港中大(深圳)2021年第四届本科毕业生中,25.03%选择直接工作,就业率在内地高校名列前茅。在各类企业入职的毕业生中,71.59%的毕业生就职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企业或跨国企业。毕业生就业地点更加多元,超九成选择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中国香港、杭州、重庆、苏州、武汉、长沙、东莞、佛山等城市工作。由此可见,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不少留在大湾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

  “香港的高校在国内很有声誉,实际上对内地高等教育也是一个推动。大家真的要同场竞技一下,学生报考、就业等等都会产生竞争,这都是非常客观的指标,对我们内地大学也是一个促进,这样蛮好的。”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对《小康》记者说,因为疫情,许多想报考国外大学的内地学生不少选择香港高校,因为香港高校的国际化教学。他认为,大湾区合作办学肯定会有很不错的生源,内地学生可就近实现与国际接轨。相对于北京、江浙一带,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不足,香港高校进来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跃升同时实现科研与实际结合。教育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香港的城市空间、产业发展有限,港校走向珠三角在国内扩大招生,有助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圳、广州、东莞等内地城市有经济实力、财政支持合作办学,各学校各学科优势显现出来促进当地发展,扩展延伸香港教育科技,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6月14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的通知。《南沙方案》提出:“在南沙高校集聚地、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支持依法合规引进境外一流教育资源到南沙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等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地南沙,在专家们看来,对南沙、广州乃至大湾区发展都是利好,助力推动教育、创新、就业创业、区域融合发展等。

  大湾区合作办学,目前更多呈现的是港澳单向进入内地城市,是否需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内地高校在香港设立办学机构?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就建议,深圳在探索办学自主权方面要勇于做“特区”,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要“双向流动”,而深大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筹划在香港设立校区。“深圳大学是内地距离香港最近的综合性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有200多名港籍学生在深大就读,还有超过1万名深大校友在香港工作,深圳大学也与香港多所大学都建立了合作的关系。”在李清泉看来,深大在香港设立校区是双赢的。一旦落实,将有力推动深港高等教育双向的交流和互动,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有国家经济实力的支撑和国家要素资源的支撑。”张玉阁认为,深圳大学筹划在香港建立校区值得探索。港澳与内地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内地改革开放,对大湾区未来发展绝对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意义非常重大。

  (《小康》·中国小康网 记者 张玉荣)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责任编辑:余可寒 任燕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