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打卡第十七站 淡水路 ——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出版地

淡水路位于上海市市区南部,黄浦区内,路上老街韵味十足,随处可见石库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青团历史上最悠久的期刊——《中国青年》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就在淡水路66弄4号的一座三合院石库门房屋中秘密出版。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中国青年》创刊号

毛泽东三次题写刊名

1923年8月,团二大紧随中共三大召开,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青年运动议决案》成为这次大会一切决议的依据和基础。据此按党中央的工作需要,团中央决定创办《中国青年》。在团中央的指导下,《中国青年》于同年10月20日在上海诞生。翌年春天,编辑部迁至淡水路66弄4号。《中国青年》为周刊,32开本,邓中夏题写了刊头,它的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编辑有林育南、邓中夏、萧楚女、任弼时、张太雷、李求实等。

《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为办刊宗旨,肩负宣传党的思想主张、推动团的重点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重要职责,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青年的精神追求。《中国青年》曾刊登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的稿件,毛泽东还为《中国青年》三次题写刊名。

恽代英: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他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主任,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

恽代英

1924年,恽代英从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1926年5月被党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1927年1月,他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任政治总教官,同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行径进行坚决斗争。7月,恽代英奉中央之命赴九江,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12月,他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1928年底,恽代英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等职,曾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29年6月,他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恽代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1931年4月29日,他在南京牺牲,年仅36岁。

恽代英是著名的青年运动领袖,在广州期间十分关心共青团的工作,经常到团广东区委指导工作,热情为李求实主编的团区委机关报《少年先锋》撰稿,仅从《少年先锋》1~10期的统计,就发表了他的文章共14篇。这些文章主要内容是教育广大青年正确认清形势,坚持革命斗争,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等。由于他的文章短小精悍,结合青年实际,深刻生动,深受广大青年的欢迎。

(资料来源:中国共青团网——团史展览馆、新华网、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广州青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