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桥街道锦城社区|当整个社区都愿意为儿童服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家庭以外,社区是他们能接触到的第一个“小社会”,孩子们上学、就医等社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都是在社区中进行的。

一个对儿童友好的社区,除了在公共空间内装入游戏设施,还应该装点什么进去呢?

儿童友好城市观察第六站,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簇桥街道锦城社区,看看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过程中,作为社区是如何协调多方力量,为儿童友好赋能,作为城市“小主人”,孩子又是如何参与社区生活? 

今年是锦城社区的儿童友好广场开放的第三年,社区的居民们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

八月的成都,傍晚或许是一天最舒服的时候。太阳缓缓落下,气温渐渐降低,忙了一整天的家长总算能在晚饭后,和孩子一起去楼下的小广场玩一会儿。

喜欢热闹的孩子们在趣味沙坑中一起捡石头、奔跑,在儿童滑梯上排着队等着感受“滑下”的快乐,家长们则在一旁坐着聊天,或是利用这些趣味设施健身一小会儿。

广场中还有一些攀爬类的障碍设施,年纪稍大的孩子兴奋地爬上爬下,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小心翼翼地探索着。

喜欢安静的孩子则选择了一旁的“树屋”,和朋友一边走,一边聊聊今天都发生了什么好玩儿的事。当然,想一个人静静地走一会儿,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等到天色再暗一些,广场上的小摊贩则摆出了满地的盲盒、奥特曼、小机器人等玩具,等着孩子们来玩“套圈”游戏。

在一旁看着孩子玩的家长,觉得这个小广场确实挺方便的:“我们也不希望孩子整天呆在家,正好家门口就有这么个能让他玩一会儿的地方。有些孩子经常一起玩,玩着玩着不仅孩子成了朋友,我们家长平日里见了面也会打个招呼,挺好的。”

其实,这儿童座广场在建设之初,对于如何将公共区域变成孩子的游戏区域、放置哪些设施等方面就听取了不少孩子和家长的意见。广场中,树屋里的彩绘都由孩子完成。

在锦城社区中,由孩子参与设计的公共空间不在少数。

社区办公楼在印象中,应该是严肃的、一丝不苟的,但锦城社区将自己的办公楼也交给孩子们进行创意设计:“社区这栋办公楼的楼梯,从一楼到六楼,每层都有不同的主题。孩子们为这些主题如何呈现,该是什么样的,提了很多想法。”

从路边的路墩,到社区办公大楼,再到街边的公共空间,都能看见孩子们的创意。

锦城社区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策划了“小小建筑师”的活动。将社区内闲置的空地,或是有意打造的空间交给孩子们,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地测绘,掌握了具体的面积、长度、体积后,孩子们通过做沙盘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

“有的孩子喜欢喷泉,有的孩子则想要一个足球场或是滑梯”,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到:“小朋友们根据个人喜好分组,在测量、制作后向社区进行提案。我们社区再以人大提案的形式将辖区儿童的想法提出,努力帮助孩子们实现。”

在沙盘变为真实空间的过程中,社区会尽可能地保留儿童的想法,呈现出他们喜欢的样子。

就像这块本是闲置的空地,经过孩子设计、社区帮助呈现,如今变成了可供行人休息、聊天的街角一处温馨角落。

我们常常讨论一个对儿童友好的社区,应该是什么样子。它需要给儿童活动的空间、玩耍的空间,但这个空间不是要与成人世界割裂开来。


重要的是让孩子和成年人共同参与,将社区室内的空间、户外的公共空间都能成为为儿童提供基本服务的平台。以此加强孩子和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的沟通。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龙江路小学之间,有一条以卡通等元素设置的儿童慢行通道。

在这条路上可以看见关于二十四节气、各大洲动物分布、植物生长、儿童性教育、防侵害、防走失等各类知识,以及与龙江路小学共同打造的小小绘画展;地面上则设计了跳房子、彩虹等趣味游戏与彩绘。

卫生服务中心、学校,这是家长与孩子会频繁经过的路段,打造这一街区最初的目的是让知识变得简单有趣,能融入儿童的生活中。

一名家长正带着孩子停留在防侵害性教育区域前:“孩子现在比较小,正儿八经给他将这些他还听不懂。但是我会给他看这方面的教育动画片。那部动画片里有一段就是用唱歌的方式告诉小朋友不能被‘坏摸摸’,可以‘好摸摸’,然后介绍了‘坏摸摸’和‘好摸摸’分别是什么。特别巧的是,这里也讲了这些内容,他刚还指着墙上的画跟我说,如果碰这里就是‘坏摸摸’。

对于这条街区的设计,这位家长将它当作一种日常教育的契机:“我们当然不会指望因为一条街道,孩子就能有怎样的变化。但能在路过的时候聊两句,让她多听听多看看总是好的。“

正如前文所说,重要的不是开辟独立、封闭的儿童空间,而是利用街道、公园、学校、医院等与儿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公共场所为儿童提供服务,将教育融进孩子的生活圈。

社区中的树木花草,是孩子生活中天然的植物课堂,但这远远不够。

为了让孩子拥有“半小时自然体验圈”,一方面,社区与学校合作,建立种植课堂,另一方面在社区设置了食育中心与屋顶菜园,让专业老师带领孩子体验种植、培养的乐趣。

除种植课堂之外,社区为儿童与青少年匹配了大量的活动与课程,供他们在课余时间参加体验。

活动主要分为体验类与课程类,体验式的活动,由家长或孩子自己自发参与,例如社区办公楼中的天文馆、食育中心、图书馆、心理咨询室,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家长和孩子有时间,都可以前往体验。

而课程式的活动由专业老师带领,在这个暑假,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课程,两个月共计80多场,锦城社区曾在一周中举行了少儿茶艺、瓷片制作、水果英语猜谜、小小编程员-搭建电梯、中国武术遇见巴西柔术等多个活动。

在课程的设计上,也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让内容有趣、有用、多样、还得贴近日常生活。

连日的高温天,让川内许多河流遭遇严重枯水。为此,社区结合“高温事件”策划了一场气象科普活动,通过科普关于“雨”的气象知识,带孩子们探访雅砻江“一度水电”的故事,并通过互动小实验探讨如何实现低碳生活。

社区课程不仅针对孩子,也开设了“家长课堂”,展开关于家庭生活的交流。

目前,社区每周都会举办一次《家庭心理学》读书会,开启关于家庭管理方面的探讨,内容包括家庭冲突管理、快乐生活观的教养技巧、婚姻的真相、夫妻之间的平行管理等等。

锦城社区有大量的儿童与青少年,这也让社区的各商家、单位在经营时有了一个共识:必须加入儿童友好元素。

经营童装的商家会在店内设置儿童玩耍区,并提乐高等玩具;银行会设置一米柜台,并在客户等待区,开辟一块区域加入滑梯、玩具之类元素,用于儿童玩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小孩接种疫苗的楼层全部设置成了卡通主题,缓解小孩对于医院、对于打针的紧张感......

除了空间上的改造,每到寒暑假,社区内的单位还在去社区“认领”很多项目,例如银行会开展“小小银行家”活动,诊所则会开展“小小家庭医生”、“小小牙医”等活动。这里还有不少由社区孵化的企业,这些企业则“反哺”社区,例如针对社区内双职工家庭,提供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托育服务。

锦城社区有一套儿童联系工作机制,辖区的驻区单位、办事处、学校、卫生服务中心都会参与其中,“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整合辖区资源,银行、卫生服务站、超市等等,共同为儿童服务。”


在锦城社区的街道上,没走几步就能看见商家的门口挂着一块写着“儿童防走失服务点”的牌子,这些商家有的是超市、有的是健身房、有的是理疗馆、有的是餐饮店。

据社区人员介绍,门口有这一标识的商家看见独行、疑似走丢的儿童,都会主动询问、提供照顾,并通知社区与派出所,直到联系上监护人。

一家门口挂着这一标识超市的售货员告诉我们:“目前并没有遇见走失的儿童,但只要我们看见了肯定会照顾好他的。”另一家理疗馆的员工则说道:“希望家长们看见这个标识会多一点安全感,不过,如果在这个服务点没有遇到过走失的儿童,应该是件好事吧?

如果说,一个对儿童友好的城市,是一个可以让孩子随时随地自由活动的城市。安全,或许就是家长放心让孩子自由活动的大前提。

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一定不仅仅是社区、学校、或是某一个行业的事。社区应该是一个平台,引入儿童友好的项目、提供儿童友好的服务内容,带动硬件空间设备与服务体系完善。


而构建一个安全、自由、丰富的生活空间,需要整个社区都参与其中。


一米视界是成都儿童团推出的“与城市共成长”——成都儿童友好型城市CGC助力计划之一。该栏目将通过寻找和报道成都现有的儿童友好城市样板,发掘和讲述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儿童友好案例故事,吸引更多的机构、社区、企业等参与进来,推动和激发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多元可能性,让城市的孩子了解城市,让孩子的城市看见孩子,真正实现孩子与城市共成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