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取悦他人?是因为缺乏被人讨厌的勇气

Via:头图

作者 | 林立晴

审校 | 酷炫脑主创

美工 | 老雕虫

编辑 | 坚果迪

面对他人的请求无法说“不”,总是习惯性肯定他人的意见,过分在担心被他人不喜欢,这些“取悦他人”的行为都阻碍了你成为自己。

01 如果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现代人想要拥有很多种类的自由,“车厘子自由”、“起床自由”…相比起来,这里面实现难度排在前列的,就是“做自己自由”。

难的点在于,我们往往不允许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正是讲述了年轻一代的心灵困境。野兽,顾名思义,遵循野性行事,想干嘛干嘛,不会有人类的理性思考和顾虑。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活得就很像“野兽”——他们率性而活,不在意社交中约定俗成的规则,直白地表达自己的爱憎。但多数人并无法成为野兽,不管是在职场中、家庭里,都不得不戴着面具生活。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女主角深海晶正是这样的人。她是公司里大家交口称赞的女白领,永远展露着甜美的笑容,工作也卖力,使命必达。

领导交待的任务,不管多晚她都会立刻响应;工作中被甩锅,她也只是赔笑着默默接受;一大堆本不属于她的工作被强行塞过来,怎么做都做不完,她也绝口不提一个“不”字。

只有夜深人静的酒吧才是她心灵的栖息地,一切苦闷和情绪,随着酒精下肚,获得片刻的快感。

这不正是当代青年们的真实写照吗——在8小时内压抑自我、蓄满压力,8小时外就寻找出口放飞自我,寻得一种勉强的平衡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可不管表面上看起来再怎么风平浪静,深海晶对这样的生活都难以感到满足。她在工作中的勤恳表现,并非是自己真实的意愿,只是她迫于他人的目光,不敢拒绝。

对此她也曾经迷茫过。为什么有的同事可以毫无愧疚感把工作推脱过来,然后拍拍屁股走人,自己却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呢?

可是这样的想法也只是偶尔内心吐吐槽,更多的时候,她知道“不该是这样子”,却还是麻木地接受了,心想着忍一忍总会过去的。

不敢拒绝,害怕被别人讨厌,总在维持着“好人”的人设,深海晶落入了“取悦症”的陷阱而不自知

幸亏最后她还是决定辞职,慢慢学着去响应内心的真实感受,即便无法成为野兽,但也不至于成为一个无法说“不”的工具人。

02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讨好别人?

“讨好”这个词,看起来很是暧昧。通常在亲密关系里面,为了哄另一方开心,缓和关系中的矛盾,我们会用上“讨好”这样的方式。

但为什么在关系更疏离的社交场合里面,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去讨好别人呢?

这里需要区分的是,普通的讨好与“取悦症”式的讨好,是截然不同的。普通的讨好,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交手段,而取悦症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内耗型的行为。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取悦症驱使下的讨好者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成瘾,一个原因是他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自我。

Via:照镜子

大脑主要通过额叶来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前额叶皮层主要负责加工处理复杂信息并得出最优选项和应对方式,而对自我的评估涉及到大脑中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这个脑区的体积越大,大脑就越善于评估自己的偏好和能力,以及处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情绪,对自己的评估就越准确。

讨好者的前额叶皮层也许不够活跃,导致他们无法很好地评估自己的价值,总是觉得自己卑微、无用,所以需要不停地从他人的认可中获得安心感。

从心理层面来看,取悦症还与内在的不自信、害怕与他人起冲突等原因有关,甚至可以回溯到童年时与父母不健康的相处模式。

Via:讨好他人

基于不同的原因,取悦症也可以细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害怕面对负面情绪的情绪型取悦症,习惯性对他人的要求表示赞同的习惯型取悦症,等等。

通过了解自己是否有讨好行为,以及具体属于哪一类取悦症,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为什么我们不敢做真实的自己,背后的阻碍是什么。

向你推荐《讨好型人格测试》,它将帮助你客观分析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讨好情况,以及讨好行为给你带去了哪些影响,最后给出建议,帮助你减少无止境地讨好行为。

 

它能给到你:

 

1. 分析你是否有讨好行为

有的话具体属于哪一类取悦症

2. 了解取悦症给你的人际交往

带去了何种影响

3. 从神经科学角度分析,

不同取悦症背后的生物、神经学因素

4. 了解如何有效减少自己的讨好行为

更勇敢做自己的建议

 

 报告样式 

长按扫描二维码,马上测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