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清廉故事|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之“千古奇冤 英名永存”

 引言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古今清廉故事精选》选取了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清廉文化故事,重点选编了当代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清廉从政、执政为民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古为今用的政治智慧和清廉养分。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之“千古奇冤 英名永存”。

千古奇冤  英名永存


于谦为官清廉,刚直无私,得罪了许多小人。这些人嫉恨于谦,总是同他作对,于谦有时扪胸叹息:“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在奸臣石亨、徐有贞(即徐理)和宦官曹吉祥等人的支持下,乘景帝病危时发动政变,夺宫门,登奉天殿恢复帝位,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下诏废景帝,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等逮捕入狱,诬以谋逆的罪名,判处死刑。当判决书上呈英宗时,英宗有些犹豫不忍,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急忙上前劝道:“今日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出师无名了。”就这样,英宗听信谗言,改年号为天顺,将于谦于闹市处死,弃尸街头,并抄了他的家,家人被充军边疆。

到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所居仅能遮风避雨,且“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只有一间正室封锁严密。查抄者以为里面一定藏着金银珠宝,结果打开一看,珍藏的都是当初景帝赐给他的袍服、剑器。连查抄的官员也为之落泪。

于谦被害那天,阴云密布,北京城内外的军民百姓,无不叹息落泪,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是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 恸哭不已。曹吉祥大怒,用鞭子抽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的忠义所感动,收殓了他的遗骸。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已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见此,也暗暗后悔。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于谦死后,石亨用他的同党陈汝言代替于谦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陈汝言劣迹败露,贪赃累计巨万。英宗让大臣们去看时,他想到了于谦,怅然说道:“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关吃紧,英宗满面愁容。站在一旁的恭顺侯吴瑾说道:“要是于谦活着,是不会这样的。”英宗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 谪戌而死,又过了几年,石亨被捕入狱,死在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他们陷害于谦的罪行也暴露出来,于谦的冤情得以真相大白。人们深切怀念于谦这样的爱国英雄,编成童谣唱道:“京都老米贵,哪里得饭广(范广,协助于谦抗击瓦利的将领,与于谦同被诬杀)?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于谦)?”

世间自有公断。成化初年,明宪宗将于谦的长子于冕赦免回来,为于谦平反昭雪,恢复于谦的官职并赐祭。诰文里写道:“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枉,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诰文在全国各地传诵。弘治二年(1489年),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博、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攻”,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历代奉拜祭祀不绝。

于谦被枉杀后、遗骸运归他的故乡,葬在西湖三台山下。后来,于谦墓与栖霞岭下的岳飞墓、南屏山下的张苍水墓鼎足而三,构成西湖边上三位名将之墓,为西湖增色不少,也让后人凭吊不已。清代袁枚曾写下“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人公简介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为官清廉,关心人民,不畏强暴,不喜奉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昭雪冤狱,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体恤百姓,威名远扬。著有《于忠肃集》。

原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