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流的河》描绘澜湄两岸生活 传递千年来处世智慧

 


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启动六周年之际,六集人文纪录片《向南流的河》适时播出,通过对六大命题的解读阐释,探寻澜湄流域延续千百年的共同智慧和多元文化,一经播出便引发热烈反响,并入选2022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目录。该片以纪实的拍摄手法,历时四年、跨越六国,带观众走进澜湄沿岸,追随河道的蜿蜒,诉说普通人的故事,呈现澜湄人家各美其美的百态生活,展现沿河两岸美美与共的美丽画卷。

聚焦个体

展现各美其美幸福生活

 


纪录片《向南流的河》聚焦生活在澜湄两岸的独立个体,透过普通人生动又鲜活的日常和生活,勾画人物群像,映照生活百态,以“小我”映射“大我”的方式,诠释澜湄流域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态。如纪录片走进生活在柬埔寨洞里萨湖的渔民,展现他们在保留原有水上生活、渔民作息的同时,还让孩子在柬埔寨政府举办的水上教室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增进与外界的联系。在泰国素攀武里府,稻农们不仅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丰沛水源的滋养下,将广袤的土地开垦成良田,还在稻米的支撑下,保障了当地人自给自足的悠然生活。在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县曼梭醒村,村民们延续传统习俗,通过举办传统泼水节、龙舟比赛等,为村庄注入新活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此外,纪录片还相继聚焦柬埔寨磅清扬省昂都罗塞村的桑邦用双手制造陶器、缅甸茵莱湖姐萨拱村的婻景抽取莲丝织布等,让观众从普通个体的视角,感受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居民因这条向南流的河而孕育而生的多彩生活。

沿河溯源

共绘美美与共文明画卷

 


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澜沧江—湄公河所途径的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个亚洲国家,尝试从六大命题——浮生、自在、心法、持守、顺应、共生,深度探寻河水对两岸人民的滋养和改变,在和而不同中展现地区独特文化,描绘澜湄流域人民生生不息的共生画卷。如第一集《浮生》不仅讲述了柬埔寨洞里萨湖、老挝四千美岛两地不同的渔民生活,还以回溯的方式,回到位于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的中国昌都加达村,展示当地人民依靠源源不断的卤水、修建高山盐田的自足生活。镜头中三地居民各得其所的日常生活片段,既对比呈现同一流域因地势、位置、文化而造就的不同生活习惯,更在独立个体的成长故事中,解析人们生活在澜湄流域,朝着心中幸福方向,认真生活的不变内核。第四集《持守》则相继讲述泰国曼谷的皮迪坚持传承孔剧、柬埔寨金边的曼恩科索致力发扬高棉皮影、老挝琅勃拉邦宋平等人在寺庙修行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更点题“持守”二字,勾画不同居民的对文化传承的相同坚守。而第六集《共生》则通过中老铁路湄公河大桥、中国驻老挝企业等给老挝当地带去的改变,折射出六国合作共赢、互惠共生的现状和未来,不仅升华了主旨,更承载着希望,描绘出澜湄两岸美美与共的幸福画卷。

纪实描述

在平凡中觑见生活智慧

 


纪录片在深入流域六国的拍摄中,讲究“真实”,聚焦“平凡”,用最平实的镜头,对焦澜湄两岸的平凡人生活,凸显对个体命运的人文关怀,传递平凡大众的生活哲学和大爱担当。如纪录片聚焦越南前江省泰山岛的阮文弹,一面讲述他面对当地龙眼供过于求的现状,砍掉龙眼改种柚子树的果断,一面呈现他在装修老屋时,从试图打造欧式风格民宿客栈到放弃民宿想法为自己建造适宜房屋的改变,期间穿插他为居民调解矛盾的日常,通过一件件细微小事,带观众走进前江省泰山岛的普通人生活,了解越南作为热带水果主产区的富饶和现状,以及一代又一代当地人适应时代、寻求改变的智慧哲学。在清迈大象营地,纪录片则记录了当地人普斯泰主动承担保护遗弃大象的责任,修建“昌泰”营地,为大象提供充足生活保障的日常。这其中,有他为游客介绍大象象牙折断的原因,有他在旱季时苦恼如何保障营地大象正常饮食的忧虑,还有他和象夫们安抚烦躁小象的工作片段,从不同侧面,让大众直观感受大象的营地生活和象夫们的勇敢与担当,更描绘出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美好新生活。纪录片将奔流不息的大河作为背景,让澜湄两岸的生活细化成一个个细碎又日常的生活化片段,在“真”与“实”间,传递出两岸人民延续千百年的共同智慧和向往美好生活的一往无前,含蓄隽永又饱含力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