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回眸 | 西北大学医学教育史上生动而耀眼的一页:《西大医刊》

在西北大学图书馆,保存着一份1949年9月1日发行的珍贵期刊—《西大医刊》。它是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虽因历史原因仅出版发行1期,但它却是西北大学医学教育史上生动而耀眼的一页!

1949年5月,西安解放。沐浴在春风里的古城人民对未来满怀期冀,争先恐后,努力以新作为迎接新世界。正如《西大医刊》创刊词所言“中国过去政治不良,以致人力物力财力之分配不当,无谓浪费,因之大学设备不周,经费不足,人力缺乏,遂乃大学除教学外,而兼能作研究工作者殊为寥寥。今后在计划经济方针下,计划教学方针下,大学教育定当突飞猛进,焕然一新。吾等滥竽医教者能不有所警惕,力求赶上世界新潮流乎!”

《西大医刊》创刊词

时隔73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欣欣向荣,万物竞发的勃勃生机!同时,借助这份西北大学医学教育的印记,我们从中可以概览当年西北大学的医学教育。

教育理念

教学单位主政者的教育理念对本单位的办学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时任医学院负责人侯宗濂在创刊词中说:“大学之使命,乃为国家教育高等人才者。一方教授大学生,使之学得高深学问,一方则应领导研究工作。”医学院历来把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的基本使命。据1947年的《国立西北大学校刊》“本校医学院组织设备及发展动向”明确提出,“本院之目标,…以造就医学专才及其从业人员,并研究医学高深学术及发展西北医疗卫生事业为宗旨

侯宗濂

此外,侯宗濂在《西大医刊》创刊词中还说道“大学非贩卖旧学问之市场,乃创造新知识之泉源”,体现了注重“创造新知识”的创新理念,并指出途径“唯研究是赖”。他还表明了思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提倡研究之前奏曲,必先倡导学术风气”,这些教育理念直到今天,对我们后来者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师资队伍

《西大医刊》显示特约编辑29人,并附名其上,这可以比作是当时西大医学院学术骨干队伍的集体亮相。据不完全统计,29人中10人具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11人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大多数是新中国医学界的名医名家。如生理学家侯宗濂、病理学家毛鸿志、儿科学专家隋式棠、妇产科专家王秉正等。这些医学专家对新中国的医学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西大医刊》特约编辑人员名单

隋式棠教授聘书

学术研究

学院注重学术风气的涵养,“先自大家读书作起,先自大家交换医学知识作起”,并“成立医学学习会、讲演会、读书会。” “院闻”中报道:“本院医学学习会自成立以来,学术空气极为浓厚,每星期五晚间有专题演讲,参加者颇形踊跃。临床各科实习医师,组织有4个抄读书,每星期亦各有例会1次,抄读内容俱取材于新近原文医学杂志,并有主任及主治医师参加讨论。”实际上,西北大学历来有注重学术交流的传统。《西北联大校刊》第18期刊载的“医学院医学抄读会会章及办法”,显示西北联大期间,医学院医学抄读会以交换学识并介绍新医学为宗旨,每半月举行抄读会一次,开会时刻限在晚上,每人讲读时间二十分钟。

《西大医刊》就是产生于这种读书、演讲、讨论交流的氛围之中“用文字交换大家之医学知识者”。对于期刊的编排设计,它包括“综说”,即“综合以前之许多创作加以有系统之整理介绍,时或加以自己之独特见解者”;“译述”,即“翻译国外之著作中有兴趣有价值者”;“摘译”,即“外国原文过长择要而译录者”;“专著”,即“有创作性(Originalitat)之专门著作”。

1949年9月1日创刊的《西大医刊》封面(第二版)

侯宗濂指出研究要“从某一病例,而论一事,而达到纯学理之研究报告”,期望《西大医刊》“乃成为一有价值之医学学术刊物…最终达到lancet之情形,世界知名,则可浮一大白矣”。

论文成果

《西大医刊》所刊载的10篇文章,包括隋式棠的《百日咳为好发于哺乳儿期内之急性传染病》、王兆麟的《矢毒之生理学的效能及其临床应用》和《关于矢毒之实际应用》、汪功立的《由龋齿论营养》、张怀瑫的《主动脉弓之异常》和《腓肠肌之一异例》、孙国桢的《常山》、李国璋的《三叉神经痛及其治疗》、毛鸿志的《恶性瘤病之管理与医教》、陈庆魁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之组织疗法》。

每篇论文包括正文、结论、中英文文献,格式规范。形式上有专著、综述、译述等,研究范围涉及临床、病理学、毒理学、药学等领域。这些研究文章,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医学教育及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关于癌病防治、医学教育立法等研究处于当时前沿领域。

生源情况

据《西大医刊》,国立西北大学招录学生400人,医学院为60人。按照规定,考生须到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合格者方可报考。而当年参加体检者1620人,四分之一的录取率。

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学生成绩总册

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西大医刊》“院闻”记述,“本院外科戈治理医师及学生暑期支前工作队宋爱兰等二十三人,于七月十日出发赴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服务,在该院院长刘允中医师率领下,于兴平武功一带,参加前线救护工作后,又随大军西入甘肃。”另有,“本院学生暑期工作队马志芳、葛治华等六十二人,于七月十二日赴第一野战军直属医院,参加医护工作。”这些英勇事迹正是西大学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践行“以学报国、兴学求强”理想的有力佐证!

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周年纪念(1948-11-03)

需要说明的是,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北平大学医学院,溯源到1903年的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抗战爆发后,医学院随北平大学西迁入陕,为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此后相继成为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国立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1946年8月,医学院复归西北大学,并随西北大学回迁西安,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1950年,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从西北大学分出,独立为西北医学院。而西北大学依托1924年创建的生命科学学科,将生物医学、生物医药、基础医学的薪火保存下来。

教育部自南京发西安电报

2019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西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批,同年招生,实现了几代西大人复办医学的夙愿!

临床医学专业获批设置

2022年,适逢西北大学建校120周年。西大医学院师生重新就1949年9月1日《西大医刊》的10篇文章所涉及学术问题深入研究,使73年前的《西大医刊》重获学术生命。医学师生在《西大医刊》复生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既训练科学思维,增长研究能力,更深刻体悟“医人报国,精诚济世”的医学初心,这也是“致敬西大百廿历程、传承先辈奋斗薪火”的校庆情怀的彰显。

9月1日

——1949年——

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主办的《西大医刊》创刊。医学院院长侯宗濂教授在创刊词中指出:“大学之使命,乃为国家教育高等人才者。一方面教授大学生,使之学得高深学问,一方面则应领导研究工作……国外各大学未有不作研究工作者,无研究工作之大学不能成其为大学。” 刊物栏目有医药专著、译述、文摘、综述等。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