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背后的文脉故事

佛山祖庙万福台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是华南地区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地位最显赫的古戏台,也是粤剧的“审戏台”,是粤剧文化的标志与符号,被誉为“岭南第一台”。

当祖庙历经三年大修,重新开放时,不少老街坊看完都说:“好像没修一样,不知道修了哪里。”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佛山

◎本文责编∕蒋玉

喜爱旅游的人都知道,一些古建筑在门前往往挂有“国家级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等铭牌。这些都是被相关部门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古建筑。

不可移动文物里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不久前,广东省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计132处,再度引发各界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关注。

“文保单位”怎么保?如何抹去岁月风尘,赓续文化血脉?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杂志记者走访多个文保单位,探访不可移动文物背后的文脉故事。

关注

“老房子要有人气,家具也是。把上好的红木家具放在无人问津的仓库,很容易因照管不及时而莫名其妙损坏。把这些收藏家收藏的红木家具放在人气鼎盛、游人如织的梁园,与古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副馆长吴利华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梁园陈设时,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令人称奇。

吴利华所说的人气,背后是被业内人士常常提及的关键词——关注。其背后的保护、保藏逻辑是,让文物始终置于人的保护和关心之下,这是对文物人文价值挖掘的前提。

这座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园林,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和东莞可园并称为清代粤中“四大名园”,彰显出岭南园林“求实兼蓄,精巧秀丽”的鲜明风格特点。梁氏一族的风雅和几代人对园林的精心营造展现了当时佛山的人文氛围和特点。如今的梁园,深沉依旧,其建筑、园林、陈设、藏品等都沉淀了岭南文化的精髓,更成为佛山岭南文脉中重要节点。“我们接下来还要将梁园周边的旧民居进行修缮,改造为民居、简单餐饮类实体,让梁园人气更旺、配套更足。”吴利华说道。

同在佛山的南风古灶亦是如此。

随处可见的陶瓷艺术工作室,惬意自如的鸽子和小猫,紫薇、晚荷正开,暗香习习……漫步佛山南风古灶景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家厅及古民居群,最令人赞叹的是,500多岁的南风古灶至今仍功能完好,窑火不断。据悉,南风古灶是世界上持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龙窑。

“现在古窑每个月烧制瓷品两次,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古窑。虽然相比能够精准控温的电窑炉,古窑的烧制温度会有起伏。但艺术家仍喜欢在古窑中烧制作品,因为温度变化会造就意想不到的窑变效果。”今年74岁的蒙文德被大家尊称为德叔,他时不时要来古窑转转,身为佛山石湾古龙窑修砌世家传人、古龙窑建造匠师、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对南风古灶的古窑有着深厚的感情。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及同时期的龙窑高灶均是历代窑改革的定型产物,更是石湾陶瓷生产技术进步的里程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而今,南风古灶景区运营成熟,不仅吸引了陶瓷艺术家进驻,还有音乐、香道、香云纱等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在此开设工作室。周边的老旧厂房也被活化改造成以陶瓷艺术为核心的青少年研学中心。

而今,南风古灶的魅力远不止于陶瓷,它已经成为一片文化土壤,散发出岭南文化的芬芳。

链接

咖啡馆、酒吧、服装、各国风味的餐厅,还有各种新奇的摊点,掐准时间还能看到粤剧演出……在岭南天地消磨一整天时光并不是难事。

岭南天地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中心地段,祖庙东华里整个古建筑群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葺、利用,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法改造片区内具有典型岭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历史建筑。如今片区已成融合岭南民俗文化、禅城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地区,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街区。

新旧碰撞是岭南天地的特色,新的商业业态、旧的建筑空间,在岭南天地片区体现出高度的默契与协调。

明清两代,尤其是借助清代广州一口通商,佛山出现“绅衿商贾、林林总总”的盛景,更哺育出一批近代实业家、科学家及文化艺术精英。佛山既是千年制造业名镇,也是粤剧、功夫、美食等岭南文化名片诞生的人文渊薮。祖庙东华里片区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最为真实地体现了佛山过去几百年间的发展历史和人文特色。

“这里保留了宗教庙宇、祠堂、家庙、庄宅、民居、店铺、茶楼、会馆、当铺、嫁娶屋等大量不同时代风格、不同形制特点、不同装饰布局的古建筑,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在特定的手工业和商业都会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有建筑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

“保护历史,延续文脉;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是禅城区在制定《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详细性控制规划》时就明确提出的建设原则。建设单位与文化、规划部门统一建设思路,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岭南天地地块建筑高度,以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在文物保护方面提出分类处理、可逆性和最小干预原则,在空间上以现代手法延续古韵。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文化、传承文脉。如今,以古建筑为主体,依托片区内已有的文物,政府各部门在商业开发之外,还主动策划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文化艺术活动。

过往岁月中,佛山此处曾拥有过的热闹氛围与浓厚的人文气息得以再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巧妙地链接起来。

修缮

祖庙,在佛山人的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

夏日午后,喝了一杯咖啡的黄文铮感觉神清气爽,带领记者步行到祖庙门口,看到鲜艳的红墙,黄文铮忍不住嘴角含笑,掏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今年54岁的黄文铮背着双肩包,走路如风,精气神十足,谈起古建筑修复、祖庙来更是滔滔不绝。

黄文铮说:“祖庙在我的心中是很神圣的。我年轻时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够参与祖庙的百年大修。”

从小就在佛山长大,拜北帝、逛祖庙这些传统习俗,已经深深刻在了黄文铮的骨子里。2007年,佛山祖庙进行了自1899年以来的一场全面大修,黄文铮就是当时维修祖庙的项目负责人。

“佛山祖庙修缮采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工艺复杂,很多传统材料及工艺近乎失传。为解决这个难题,佛山祖庙修缮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参建单位联合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邀请国家、省、市著名文物保护和建筑学专家、学者、老工匠、老艺人组成佛山祖庙修缮专家顾问团队,为修缮工作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理论支持、技术保障。”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副馆长刘奇俊向《南方》杂志记者说道。

施工中,屋脊整体吊升、木结构原位修复、墙体修复等多项新技术登场应用,使难度很大的大修任务得以顺利开展,引来社会和行业无数关注。当时的黄文铮感到压力重重。他深知祖庙对于佛山、对于佛山人的重要性,“对于祖庙这类不可移动文物来说,最大的难度就是要修旧如旧”。

当祖庙历经三年大修,重新开放时,不少老街坊看完都说:“好像没修一样,不知道修了哪里。”黄文铮笑着说:“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精雕细琢的“绣花”功夫才能出经得起百年考验的成果。最终,祖庙修缮工程获得了全国文物保护工程最高荣誉奖——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这些年来黄文铮带领团队先后主持完成祖庙、梁园、塔坡古庙等各类型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100余项,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填补国内外相关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并获得了国家、省、市等多个荣誉。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佛山祖庙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刘奇俊表示。

“文物古建筑修缮方面,最大的难题是技术和人才,特别是直接操作的匠人和管理人才的缺失,将会给古建筑后续保护工作带来挑战。”谈及祖庙的未来和对古建筑保护的看法,刘奇俊、黄文铮都提出这样的忧虑。当下,在黄文铮的古建筑修缮团队中,正在尽可能地培养一批管理人才,他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古建筑从来都不是冰冷的砖瓦结构,她饱含深厚历史和人文底蕴,充满温情与烟火气。只有读懂了古建筑和她所经历的年代,给予及时恰当的保护,才能更好地放大古建筑的时代功用,延续可触摸、可感受、可赓续的珍贵文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