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 这所大学连续上演两场生死急救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晨辉 通讯员 王利明

 
9月4日晚,超强台风“轩岚诺”中心离舟山仅300多公里,浙江海洋大学进入它巨大的风圈里,启动了II级响应,师生们都按照要求呆在了室内。当天21时,学校定海校区一学生突然心脏骤停,情况十分危急,120、校医、宿管人员上演生死急救,轮番接力,通过多轮心肺复苏和除颤,现场心肺复苏成功。

当时,该学生在寝室外面打完电话,回到寝室后逐渐依靠寝室门瘫坐在地上,室友见状立即上去询问。

“叫了10多秒钟无法叫醒他,嘴唇都开始发白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室友们小温和小王稳分头拨打了120和班主任电话。在抗台值守的班主任立即向校医院报告,并奔赴现场。很快,120急救医生、校医院医生、班主任、宿管人员纷纷赶来。

此时,学生已经没有心律和自主呼吸。急救医生和校医院医生连续交替做了多组心肺复苏,期间进行了三次除颤,校医院医生还让学生紧急拿来校园内AED备用。“当时学生的窦性心律一直没有恢复,心电图都是快速混乱的室颤波,嘴唇、指甲都发紫了。”每年都参加校医院内部急救培训的校医陈波也是头一回碰到真正的急救场景。“我和120医生轮流做心肺复苏,做得都没力气了”。两个人连续做了10分钟左右的心肺复苏,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学生开始恢复窦性心律,在场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抢救期间,学校相关领导和值班人员也陆续赶到,众人将其抬下楼梯,可到达二楼楼梯平台时,该学生的心律再次消失。医生们在楼梯平台上再次上演生死急救,又是一轮持续的心肺复苏和紧急除颤,几分钟后,学生的窦性心律再次恢复。大家继续将其抬下楼,顺利送到了医院。目前该学生正在舟山市第三人民医院ICU治疗。

这已是一周内,该校校园内上演的第二场生死急救了。

8月29日晚,该校新城校区的一名学生自带外卖鸡架饭到教工食堂用餐,就餐过程中鸡骨卡在喉咙里,身体蹲下,呼吸困难,面色发黑,双手发抖,情况非常紧急。周围师生紧急联系校医院。食堂员工韩君飞发现后迅速用急救培训中所学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把卡在学生喉咙里鸡骨排出,学生的呼吸逐渐恢复正常,转危为安。

韩君飞。

监控显示,18时08分,一男生手拎一袋快餐进入餐厅,1分钟后,该男生突然站起来,弯腰似乎想要吐出东西,不到30秒,该男生已无法站立,逐渐蹲到了地上。这时正在收拾桌子的韩君飞发现异样后,立即放下手中的面盆和抹布,边大声呼喊:“快打120!”边迅速跑到学生身边。她先是用力拍击学生的后背,询问学生情况,看还是没能把卡住的异物拍出来,就立即从背后抱住学生,用力向腹部进行冲击。连续多次后,学生把卡在喉咙的异物吐了出来,恢复了呼吸,急救过程仅用了10秒左右。

“当时我远远看见学生有点不对劲,以为是吃坏肚子了,走近一看他面色发黑,双手发抖。”韩君飞表示看到这个场景时,她凭着自己的经验判断学生可能是被异物卡住喉咙了,“平常每年学校红十字会都会组织我们后勤人员进行急救培训,我自己对这个急救也非常感兴趣,私下也会看视频自学”。

韩君飞。

“这是气道异物梗阻,如果严重的话4分钟以后,这个学生就可能会失去意识、呼吸停止,所以这个急救时间是相当宝贵的。”浙江海洋大学校医院院长俞晓明看到视频后为学生捏了把汗。俞晓明介绍说,食堂阿姨韩君飞用的是“海姆立克法”,这是一种用于气道异物梗阻的现场急救技术。它主要是利用肺部残余气体,按压腹部形成气流冲出梗阻异物,使患者恢复正常呼吸,“视频中韩君飞的急救方法是‘教科书’级的,非常规范和完整”。

据了解,浙江海洋大学已连续10多年开展急救培训,每年培训“红十字救护员”500余名,涉及学生、教师、宿管、食堂、保安等群体,为学校和社会输送了大批急救员,有效保护了师生的生命安全。

2022年6月,学校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后勤员工与保安专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