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音 唤起乡情!咱厝人的闽南语学习平台上线

■早报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李莹 文/图

传承乡音,留住乡愁。日前,咱厝人的闽南语学习平台——“泉腔鲤音”闽南语研学小程序(测试版)上线运行。据了解,这是首个由官方策划实施、专业学术机构指导的泉州腔府城音研学平台和语音词典,该程序拥有许多闽南话保护方面的“首创”尝试,旨在充分利用新平台、新技术、新力量,大力推进闽南方言抢救性保护传承,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保护闽南方言的文化氛围。

搭建研学平台

深度合作共护乡音

闽南话被誉为“中国古代语言活化石”,是闽南及台湾地区民众、海外福建籍华侨华人共同的乡音记忆。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是保护和传承闽南话的重要“基地”,也是加大闽南话保护力度的重要支点。

今年7月,鲤城区举办创建世遗典范城市“海丝泉州·古城讲坛”第一讲暨闽南方言抢救性保护传承项目合作签约仪式。鲤城区委宣传部与泉州师范学院签署“活着的古城”闽南方言抢救性保护传承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系统传承推广闽南语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制作“泉腔鲤音”闽南语语音词典、组织闽南语师资力量培训、开发闽南语校本课程等方式,共同做好闽南方言的传承和保护。

“地方文化凝结在地方语言当中,闽南方言承载着泉州最为丰厚的文化传统,对闽南语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泉州市语言文字学会会长、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王勇卫表示,此次合作对闽南语抢救性保护和活化传承意义重大。

“泉腔鲤音”闽南语研学小程序(测试版)就是推进该项目的主要平台之一。据了解,该程序中,闽南语泉州腔鲤城音的语音词典由鲤城区委宣传部、鲤城区社科联与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师范学院)合作编撰。

设置三大板块

闽南话学习交流“宝典”

昨日,记者用微信打开“泉腔鲤音”小程序,一份闽南话学习交流的“宝典”映入眼帘。程序主页面上,“侨批乡音”“世遗讲古”“古韵泉诗”“福娃讲福”等一个个有声文化栏目,将闽南话相关的语音词典、应用场景、互动端口浓缩其中。该平台设置学习、互动、词典三大板块。其中,学习板块汇集了童谣、戏曲、故事、诵读等闽南语音视频作品,鼓励用户上传学习小视频。

记者点击“侨批乡音”栏目,看到栏目精选了《亲友书》《姐妹书》《父子书》等侨批,邀请泉州师范学院教授等献声读批。“浅姊:自握别以来,转瞬已逾数载……前日,环侄正整装乘舟返国,但他此行不是回家省亲,乃是为国当兵服务而去……”这是侨批《姊妹书》中的文字,程序页面的右上角,有闽南语朗诵的《姊妹书》音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段送子抗日的感人故事。一封封侨批,一段段闽南语音频,传递着跨域时空的家国深情。

打造闽南语学习生态

首期词典编撰拟年底完成

鲤城区社科联主席吴湘霖介绍,这是首个由官方策划实施、专业学术机构指导的泉州腔府城音研学平台和语音词典。他说,不少外来人员想学闽南话融入泉州生活,但他在交流中发现,很多泉州籍孩童并不会讲闽南话。“如今很多闽南人只会读白读音(口头语),不会说文读音(书面语),家乡原音正在渐渐消失。官方需要传播更为规范的方言发音和文字。”吴湘霖表示,开发这个小程序就是为确保传播的规范性与正确性,打造闽南语学习生态。

这一使用便捷的小程序,蕴藏了许多闽南话保护方面的“首创”尝试。吴湘霖介绍,“泉腔鲤音”闽南语研学小程序集语音词典、应用场景、互动端口等功能于一体,具有便捷性、规范性、实用性、公益性的特点。其中,府城音“语音词典”属泉州首创,词典拥有1万个常用词组、3500个常用字的闽南话府城音文白读发音和书写,第一期词典编撰工作预计年底完成。未来平台还将在线下举办“闽南语传承人培训班”等传播交流活动,比如今年中秋节就将在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举办“情满秋夕·月照古今”中秋主题活动,届时将有一批闽南语粉丝共同献上《月是故乡明》中秋诗词、侨批闽南语朗诵晚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