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锐评|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灾难面前不必忙着当“预言家”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此前不久,四川多地因高温出现干旱。据此,有不少网友引用“旱震理论”,称“大旱之后必有大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表示,这一说法尚无定论,不能标签化、简单化地理解。(据9月6日中国新闻网)

泸定地震发生后有网友发出“旱震理论”称地震可预言(来源:短视频截图)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这一说法由来已久。据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贵州地灾防治”曾刊载的文章,《话题: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是危言耸听还是科学预测?》一文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就在《国语》中记载了周幽王二年(前780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后,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发生大地震的事情。到了现代,著名地质学家耿庆国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大量数据和事实,得出了“旱震理论”:“凡发生过6级以上大型地震的区域,在地震发生之前的1-3年间,往往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干旱灾害。”

这一结论的核心在于,干旱和地震之间存在着强关联,而耿庆国之所以开始做这一研究,源于他早年从农民那里听来的民谚:“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由此可见,这一理论并不是技术提前预测的结果,而是基于农民实际的生活经验,根据统计得出的规律推测。

部分网友对于“旱震理论”的讨论(来源:微博截图)

此次四川泸定发生地震之前,四川乃至整个长江流域,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干旱,当时有很多网友担心,这是不是大震要来的预兆。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发出历年来大旱之后就有震灾的长图,预言地震将要发生。是以,泸定的地震刚刚发生时,网络上就有很多“预言家”,转发自己此前的发言,证明自己成功预测了地震,享受不明真相的网友的吹捧和赞叹,却忽视了推测和预测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事实鸿沟。

并不是说,“旱震理论”不可以讨论,地震预测目前是世界性难题,科学界多讨论、多研究,积累经验,对于认识规律没有坏处。但如果只就单一条件去进行地震预测,并将之作为真理深信不疑,那么就已经脱离了科学的本质。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所发科普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贵州地灾防治”截图)

有地震学家表示,如果将统计的时间拉长,“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准确率就会显著下降,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永仙统计,从1900年到2013年,我国共发生了142次六级以上大地震,其中大震之前四年内为旱区的情况仅为79次,比率为56%。如果以地震中心不一定是大旱中心来算,110多年里大旱共发生了1297次,而1到3年后发生大震的情况为119次,仅为9%。可见,统计推断的可靠性受到样本容量、统计机制和指标定义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还很难成为一个可靠的科学预测方法。

但是地震预测最重要的就是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不但会引起民众不必要的恐慌,还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旱震理论”所预测的周期是1-3年间,属于中长期预报的范畴,而目前我国的地震预报,对中长期预报有了一定的认识,难点恰恰在于10日到3个月内的短临期预报。无需太多理论知识也能明白,要让人们既不过多影响日常生活,又能在地震到来前及时预防,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短临期预报才是最有意义的。否则,就算笃定地知道了某地3年内会发生地震,也只能在加强应急设施和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上做好准备,并不能做大范围的人员迁移和避险,因为大家毕竟还要过日子。只能说,地震预报对于全世界的科学家而言,依然是任重道远,依然要上下求索。

泸定地震救援现场(来源:央视新闻)

灾难骤袭,家园倾塌,生灵受苦,关注和关切是必要的,但大可不必“中彩票”一般兴奋地翻出转发的“旱震理论”,来印证自己说得有多么准确。对于灾难而言,这既不科学,也不庄重。无形中消解了受灾区的人们当下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更会加重他们不幸的感受,在逝者家人的伤口上撒盐。

其实,很多人对地震预报的关注,对“旱震理论”的认同,也只是对灾区表达担忧和牵挂的一种方式。但越是紧要关头,越要相信科学,理性思考我们能够为灾区多做一些什么,而不是忙不迭地当地震“预言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