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专精特新”打造工业生力军

“专精特新”企业是实体经济强链补链关键所在。我省近年来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打造出一批行业内的“尖子生”。近日,江南时报记者走访多家企业,解码他们用创新引领企业高速成长的“秘籍”。

强基提质 亮出“智造”新底色

一台台机械手臂接力协作、一条条传输带精密运转……走进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各种自动化机械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运作。

“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软管总成供应商,也是目前唯一承担国家动车组轴箱轴承密封装置的研发单位。”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明向记者介绍,“我们公司研发的汽车制动软管在全国新造车市场占比达25%以上,配套通用、标志、广汽乘用车等合资、本土及造车新势力主机厂。”

记者了解到,利德科技拥有73年发展积淀,诸多技术在行业领先。该企业率先完成铁道部货车高速重载油封国产化项目,目前实现了近30%的市场占有率;其自主研发的高铁制动软管总成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市场占有率近60%,排名第一。

现如今,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成为智能制造业的基础保障。博智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博智孪生仿真靶场,能够仿真工业自动化网络、电信、电力、轨道交通等多种行业场景,通过实战找出企业防守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安全防御水平。此外,博智安全发布的全系列产品:工控安全审计系统、工业网络蜜罐系统、工控主机卫士等都已经进行了涵盖操作系统、CPU等在内的国产化适配认证,兼容性良好,为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工控安全都是一个很好的赛道,是网络安全众多细分领域中的‘潜力股’。”博智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王力对记者说道。“我们会紧跟国家战略以及市场需求,有的放矢进行新产品研发,增强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比如即将推出的博智工业资产测绘与脆弱性评估系统,能够将工控指纹库、工控漏洞库及工控协议库三块长板固化于一体,让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固链强链

实现国产“弯道超车”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近年来我国企业厚积薄发,着力攻坚克难,探索出一条突破技术壁垒、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独立发展之路。

为破解制约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钢铁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迎难而上、开发创新,已掌握相关专业技术和产品73项。其中,企业自主研发的南钢9%Ni钢更是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南钢板材事业部技术研发处低温容器钢研发工程师刘通向记者介绍,为便于存储和运输天然气,需要将其加工成液化天然气(LNG),同时要求储运设备必须兼具良好的低温性能和保冷性能。“9%Ni钢的镍含量很高,在深冷环境下应用的韧性最好,可承受-196℃温度的工作环境,是理想的LNG储罐设备材料。”

过去,国内所采用9%Ni钢材料均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为破除这一掣肘,南钢技术团队逐一攻克低温韧性工艺开发、脱磷技术研发等难题,最终成功开发出国产9%Ni钢。刘通自豪地表示:“我们的产品质量标准可与国外产品相媲美,而国产吨钢价格与进口产品相比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攻关工艺难题,实现“弯道超车”。南钢9%Ni钢“从0到1”的技术突破,折射出中国企业强链固链、创新升级的发展决心;位于南京经开区的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同样致力于科技研发,全链条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据了解,中建五洲在丙烷脱氢核心装置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过去,我国丙烷脱氢核心装置主要依赖进口,如今我们通过技术攻关已实现完全国产化。”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程江江表示,国外进口的装置使用焊材堆焊,一次性合格率仅70%;中建五洲通过不断对比试验,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工艺,让一次性合格率跃升至99%。

“自主创新+国产替代”,是固链强链的重要“法宝”。程江江介绍,中建五洲还创造了“现场+工厂”制造模式——在项目现场将原材料、生产线等合理布局,建起可灵活周转的“移动工厂”,并依靠特大型设备现场分段制造、立式热处理等多项技术创新,保障现场制造的质量和进度。“此举不仅解决了运输难题,还能让客户直观看见制造进度,缩短工期,为双方节省成本。从而实现全链共享,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体系化创新和整体协同发展。”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姬传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