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桥街道将公共空间改造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让城市焕发新气象

石珊/摄

“坐在树下乘个凉,不用站在太阳底下等车,挺舒服挺惬意的。”宽敞的空间,木制的休闲座椅,“三山五园”主题景观墙……近日,由青龙桥街道打造的小白马广场正式向市民开放。据了解,小白马广场邻近颐和园及中央党校,承载着重要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功能,同时该区域又为“进京赶考”红色探访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青龙桥街道通过设计施工,将颐和园门户形象和“进京赶考”红色文化在此节点汇合,将原有的城市边角地成功打造为街区会客厅。

设计方案层层筛选民意调查成重要筛选依据

作为“赶考红色探访路线”的节点之一,小白马广场的设计以“赶考历史”为文化符号,充分应用在栏杆、座椅、树池等位置,并且设计师在小白马广场的景观墙面展示了颐和园著名景观,使场地成为“三山五园”文化的形象展示窗口。“这个项目的范围从北宫门地铁站的CD口到小白马广场一共五个地块,我们规划设计主要是从公共服务功能和区域文化的展示两个层面来改造提升。小白马广场邻近的中央党校,正好是“进京赶考”文化探访路的一个节点,所以我们把进京赶考文化、红色文化元素在广场进行了融合展示,包括座椅的靠背、树池、景观墙。”青龙桥街道责任规划师郭璇介绍。

青龙桥街道在打造街区会客厅的同时,为了深入了解使用者真实需求,在此方案设计前,青龙桥街道责任规划师和设计团队对场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观察研究及调查问卷收集,及时听取接纳市民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出服务百姓、贴近百姓的精品项目成为本次升级改造的核心宗旨。青龙桥街道在北宫门地铁站周边开展公众参与活动,活动过程中街道责任规划师和设计师们将方案对过往的游客及市民进行分享与展示,以问卷形式收集市民对方案的意见和偏好,最终筛选出最符合百姓需求、服务百姓、贴近百姓的方案,将颐和园地区的地铁东宫门站出站口也进行了合理规划,整合有限的公共空间资源,进一步改善交通接驳换乘环境,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步行体验。

完善交通引导体系提升地铁出站口公共空间功能

地铁北宫门站是颐和园地区重要的交通换乘区域,交通类型以旅游交通和市内通勤为主,日均客流量近1.4万人次,其中旺季旅游交通流量可突破60万人次。记者了解到,在提升改造前,这块区域缺少交通引导标识,进出站方向感差,导致入口人群滞留。大量的自行车堆放在人行道上,而用于停放非机动车的停车场由于入口不足,且出入口设置不明显,反而存在大量的空闲,利用率极低,并且地铁出站广场与人行道存在台阶高差,致使无障碍通行受阻,也导致行人通行不畅。

“过去很多游客到达换乘站后因为指示不明确,所以全都拥挤在站口,还有一些游客游玩累了没有休息的落脚点,就在马路牙子上休息,环境嘈杂,且极易造成人员拥堵。”青龙桥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城市工作人员戴玉荣告诉记者。通过升级改造,现在的出站口针对非机动车辆开辟了专门的入口,不与行人混行,同时增加了自行车上下坡道,保障无障碍通行。在交通指示方面增设了交通指示系统,让游客从地铁出站便可迅速知晓想要到达的目的地方位。“现在这边改造完不乱了,很清晰,去颐和园只要出站就能看到指引,都不用开导航了。”一位游客向记者分享着自己的体验。

青龙桥街道将继续把公共空间改造和传承区域文化相结合,合理整合有限的公共空间资源,让城市更新焕发新气象。(记者 王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