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充足更智能!郑州电缆隧道这“十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宋敏 通讯员韩彦 罗浩

“我就觉得这十年变化最大的是设备快速增长。”9月7日,国网郑州供电公司运维班班长袁朝晖拿出自己的记事本,翻看了一下记录说,“电缆总长从169公里增长到933公里,隧道总长从31公里增长到133公里,都是几倍的增长啊!现在三环内就剩下不到200公里架空线路,都被高压电缆代替了,以后市中心的架空线路只会出现在老照片中,我们的城市发展也越来越快,越来越漂亮!”

随着城市的发展,郑州电网建设也是持续投入,郑州电网从1983年总共10座变电站,发展到2017年年底拥有4座500千伏变电站、32座220千伏变电站、175座110千伏变电站、60座35千伏变电站。今天的郑州电网,已形成了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运行,500千伏环网支撑,220千伏分区平衡,110千伏深入负荷中心,10千伏全面覆盖,网架坚强可靠,设备智能先进的特大型区域中心电网。充足、可靠、智能的电力,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同时,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建设方式更科学

“这十年,我觉得变化最大的是电缆隧道的环境。”王匀生作为从事高压电缆运行超过30年的员工,说起郑州电缆隧道这十年的发展十分感慨:“过去我们的电缆隧道十分简单,就是一个地下走廊,走廊里有支架,支架上放满电缆,走廊上每隔10米有一盏白炽灯。那个时候我们巡视都带着雨靴,拿着手电,因为隧道环境不好,巡视的过程中经常碰见积水,需要来回换雨靴,光线也不太好,检查设备时需要打开手电补充照明。即使这样我们也觉得很了不起,因为全国能大量修建隧道的城市不多,省内也就郑州有电缆隧道。当然这十几年变化可就大了,隧道要按照地下使用100年的建筑标准进行建设,采用了和地铁一样的盾构工艺,十分宽敞明亮,还配置了自动排水泵组,再也不用带着雨靴和手电巡视了,隧道里还有电话机和网络,有急事了可以随时和外边联系”。说到这里,王匀生十分感慨的补充道:“我明年就退休了,但是我现在每天都下隧道去走走看看,看不够啊!”

郑州2012年之前投运的电缆隧道大部分是早期采用明挖回填方式建设的隧道,以位于郑州火车站附近的月季变隧道为例,宽只有1.8米、高2米,高压电缆分布在两侧的支架上,工作人员两人一组,一前一后,走在中间半米宽的巡检步道上,距离高压电缆不过一拃宽。遇上下雨,砖混结构的电缆隧道还非常容易进水,隧道环境异常恶劣。而现在的隧道就不一样了,2016年6月,郑州第一条采用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220千伏红旗变电缆隧道,宽、高各3.5米,检修步道有一米多宽,人可以骑自行车在隧道里穿梭,隧道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科技手段更先进

“目前正在建设的西流湖隧道过两天第一条线路就准备送电了,这条电缆隧道是省内首条‘上下双洞’模式建设的电缆隧道,直径更是达到目前省内最大的6.1米盾构法施工隧道,也是目前唯一一条具备500千伏超高压电缆运行条件的电力隧道。”国网郑州供电公司运检部专责高建超介绍说。

十年来,隧道不仅硬件水平得到了提升,软件设施也得到了很大提高。2016年,郑州供电公司研制了电缆隧道自动化监控巡检系统并投入运行,该系统能够全方位自动化监测电缆隧道内各种运行数据,配合机器人自动化巡检,可以实现对隧道的全天候实时监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行监控中心,运维班长袁朝晖介绍说:“现在我们巡视不一定非要下隧道巡视,平时在监控中心就可以完成很多巡检工作,我们的隧道安装了环境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隧道内的温湿度、有毒有害气体,可以远程控制风机和水泵完成排水换气工作;电缆上还安装了监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电缆运行状态。设备虽然多了,但是我们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管理,让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

检测手段更丰富

“来看看我们的装备吧!”在电缆运检中心的一个仓库,电缆检测班班长白永锐热情地介绍着里面摆满的各种仪器仪表。“别小看个仓库,这里面的检测设备价可价值不菲,有了它们,我们就能更好的保障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减少对外停电。5年前我们做一个长距离电缆线路的交接试验需要提前3个月在国内其他城市预定设备,两年前我们自己购置了设备,现在可以做15公里电缆线路的交接试验了,在全国都属于先进水平了。我们现在不仅在郑州做检测试验,还支撑着全省各地市的电缆检测试验任务。”

“我从事电缆运检工作16年了,经历过很多变化,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电缆隧道的发展和我们城市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同频共振,我们努力打造国内一流高压电缆专业,也是在服务郑州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电缆运检中心主任赵勇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