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来接受家乡人民检验的!" 甬派专访《前哨》主创

大型原创话剧《前哨》在宁波大剧院上演,这是主创团队首次在烈士们故乡的登场,心情与之前有何不同?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创作故事?

开演前,记者提前探班采访,为大家揭开《前哨》台前幕后的神秘面纱。

主创团队。

“太激动了!此次携《前哨》来宁波,相当于是‘回家’了!这是我们巡演的收官之站,我们是来汇报成果,接受家乡人民对我们作品的检验。”《前哨》主创团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能够在剧里出演鲁迅,是我的‘福分’,更是动力,因为要演绎好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名人,真是太难了!”扮演鲁迅先生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洛勇坦言,接到任务那一刻感觉“压力山大”。

王洛勇。

舞台上的王洛勇将鲁迅先生诠释得真实、生动、传神,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对此,王洛勇感慨良多:“通过反复阅读相关资料,尤其是阅读鲁迅先生的演讲稿,我开始看到鲁迅先生的另一面,他在学术上的严谨与生活中对年轻人的关爱形成一个反差,如何把握好鲁迅的‘冷’和‘热’是一大挑战。”

在王洛勇看来,《前哨》就是一堂生动的党课。“我扮演的鲁迅先生正如这部话剧的初衷一样,不是为了说教,是试图通过对角色的演绎,穿越历史,让后浪与先烈对话,让革命先驱者们不怕牺牲、坚守信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王洛勇说。

袁弘。

一副圆框眼镜,一袭长衫,一开口就把观众拉回到那个年代……上戏优秀毕业生、知名演员袁弘把“柔石先生”演绎得形似神更似。

“我来宁波拍戏的次数都数不清了,宁波有什么地道小吃,我心里都门清,对宁波特别熟悉。但这一次带着《前哨》回到柔石先生的故乡宁波,我的心情特别不一样,希望能给宁波观众呈现一次精彩的表演。”袁弘表示,舞台与拍戏是不一样的,舞台表演是需要沉淀的,对于演员来说是“养人”的。

一直活跃于影视界的袁弘,从上戏毕业多年后首次主演舞台剧就是在《前哨》中扮演“柔石”这一角色。在戏中他还原了柔石的行动、想法与情感,在戏外他也总是对柔石在文学上的造诣充满着赞赏和钦佩。

聊起《前哨》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时,袁弘说:“每个时代,年轻人都是国家的希望。走进《前哨》后,自己开始反思‘我们这代人到底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是否足够努力不辜负时代?’每次演出时,当我们在说这些台词的时候,也希望把这样的问题传递给观众,引发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也进行思考和发奋,这是一种精神传承。”

霍泽安。

同样“重返故土”的还有五烈士中的青年作家殷夫。饰演殷夫的演员霍泽安,目前是上海戏剧学院19级音乐剧专业本科在读生。

“我跟殷夫先生牺牲时的年纪一样,都是21岁。正因为同龄,所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先烈的勇敢和伟大。这次来到殷夫先生的家乡演出十分荣幸,这也激发了我更大的表演欲,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把殷夫先生饱满的人物形象带给宁波观众。”霍泽安说。

谢承颖。

冯铿扮演者谢承颖从上戏毕业后演了16年话剧,她把《前哨》称为给母校交作业。

“看到冯铿烈士的资料,我特别难受,他们太爱这个世界,才会以天下为己任。《前哨》这个戏剧是采用‘双线套嵌式’结构,通过戏剧学院的研究生们排这样一个戏从中产生了各种思考,这些思考也引发了我们的共鸣共振,我们期待借他们的口把这些思考传递给观众,希望观众看完戏后能带着思考离开剧场,感悟自己的人生。”谢承颖说。

据了解,《前哨》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五位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从不同的人生路径汇聚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为信仰献出了年轻生命。

剧中集中展现了龙华烈士在面临人生道路选择时的困苦与坚定、犹疑与勇敢、彷徨与奋进,展开当代青年与当年青年的对话,从亲情、友情、爱情等多个侧面,对理想信念进行追寻,对龙华精神作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诠释。9月8日,《前哨》主创团队在宁波大剧院,与你不见不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