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为萤火 点“亮”希望

8月15日,支教老师侯长亮和妻子雷宇丹终于在家乡洞口举办了这场本该在两年前完成的婚礼。现场来宾中有一群特别的年轻人,他们是侯长亮曾在广西、贵州等地支教时的学生。这些来自汉族、瑶族、彝族等不同民族的学生像家人一般尽心帮恩师操办婚礼,或是以伴郎的身份陪同接亲,或是以主持人的身份致开场词,让这场婚宴成为了一场见证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宴。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侯长亮道出了他躬耕偏远民族地区教育十余年的初衷:“这些学校最缺的是老师,孩子们最需要的是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的那个人。很幸运,我能成为这个人。”从广西河池到贵州毕节,再到云南昭通,侯长亮支教的脚步遍布多个民族地区。他用十余年的坚守护卫了当地各族孩童的上学梦,用实际行动助力偏远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出邵阳力量。

点亮民族地区乡村教育之灯

侯长亮,洞口人,汉族。2011年,大学毕业后,侯长亮参加西部计划,前往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开始了他的支教生涯,在深深瑶山里遇见了他人生中第一届学生。2015年,侯长亮离开广西,去往更偏远、更贫困的贵州毕节,在织金鸡场苗族彝族乡鸡坡小学与孩子们共同度过了2年的时光。2017年,知晓当地会为该校新招8名教师后,侯长亮便选择前往更缺老师的云南昭通彝良。在那里,他遇见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两人在支教小学的校园里、在学生们的簇拥下,拍下了被网友们盛赞的“最美婚纱照”。

很多人会问他,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否曾后悔过。侯长亮只是笑笑说:“十年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很长,但一个人在十年中能为偏远民族地区教育所做的事情却很有限,不值一提。见证了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的这几年,收获了可爱的学生,还收获了爱情,我觉得挺值得的。”

他曾在一次家访后遇见了夜空中飞舞的萤火虫,学生们告诉他萤火虫瑶族话读作“minuo”,他默念着,在一瞬间想起了鲁迅先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这句话。“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要振兴,教育必须要先行。”侯长亮在个人公众号上这样写道,“我想,我的青春要在偏远民族地区的三尺讲台上发光,我应该成为一颗扎根在深山的‘萤火’,并吸引和影响更多的‘萤火’,用微弱但不脆弱的力量点亮这些偏远民族山区的孩子们的梦想。”

守护各民族孩童希望之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尤齐村,地处“九山无水一分地”的大石山区。作为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除沙漠以外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支教条件十分艰苦,但侯长亮没有退缩。没有课外书,他就在网上发出求助,用并不厚实的肩膀把募集到的爱心物资扛上大山;没有钱买学习用品,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带孩子们上山采竹笋、挖野菜,用劳动成果换;没有足够的素质教育课,他就担下了自主设计课程的担子,为孩子们开设阅读课、书法课、美术课等等。

然而,这些困难都不及瑶山孩子们的高辍学率令他头疼。“那时我支教的瑶族地区,每年都有许多孩子辍学,我最常做的工作就是翻山越岭去学生家里家访,努力说服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书。”侯长亮回忆道。

2012年的一个傍晚,快要放学了。一名平时非常内向腼腆的小姑娘小声地对侯长亮说:“老师,今天能不能去我家?”一开始,他以为学生只是想邀请自己去家里玩,却看孩子涨红了脸,着急地说:“老师,如果你不去我家,下学期我爸爸可能不让我读书了。”侯长亮一听,马上答应下来。“她才读完四年级,怎么可以不读书了呢?当时如果我不去这个学生家,她真有可能失学。”侯长亮说。

这一趟家访,摆在侯长亮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学生家长只会说瑶语和当地的壮族话,无法用普通话交流,而小姑娘的普通话学得并不好,沟通起来很是困难。“还好那时有几个大学生在当地做社会实践,其中一个就是广西壮族人,能和学生家长用壮族话交流。这才帮助我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让这个孩子继续上学。”此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教学生们说好普通话!在课堂上,他多次向学生们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大胆开口说普通话。

后来,这名瑶族小姑娘去读了学前教育,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乡村幼师,反哺这片生她育她的土地。“这些年来,看着一届届学生毕业、升学、就业,再回来向我报喜,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就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侯长亮说。

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我支教的三个地方中,广西的尤齐小学、贵州的鸡坡小学都地处民族乡、民族村,云南昭通彝良县的向阳小学虽不处于民族地区,但班级里也有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这段支教经历是一条将我与这些少数民族孩子情感交融在一起的纽带。”侯长亮笑着说。

这次侯长亮和妻子回家乡补办婚礼,他们教过的那些学生特意从各地赶来见证恩师的好日子。瑶族男生蓝程在开场致辞中,还忆起当初侯老师帮他家下地种玉米的往事。“每次从学校离开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不舍,学生们哭,雷老师也哭。”侯长亮说。尽管语言不通、习惯不同,但他早已在朝夕相处中和学生、和当地村民们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

支教的那些年里,每逢“瑶族年”等民族节日来临,当地居民们都会热情邀请侯长亮一起参与节庆活动。“有时一餐要吃七八家,他们太热情了!”侯长亮感叹道,各式各样的民族风味美食、精彩绝伦的民族风情歌舞、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欢欣笑容,都让他记忆深刻。

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侯长亮也会为学生们讲述节日渊源,带他们举办富有纪念意义的文化活动。如端午节,侯长亮会给学生们解说划龙舟、吃粽子的典故,让孩子们感受和传承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中秋节,会给学生们分发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月饼,向他们描绘“千里共婵娟”的美丽愿景。依托于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大家,这是他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的师者力量。

振兴民族乡村繁荣之基

如今,侯长亮夫妇结束了在云南的支教,回到了家乡。结束支教不代表结束教育事业,侯长亮夫妇表示,不管以后从事什么行业,依旧会关注偏远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为学校与支教教师牵线搭桥,让更多的好教师去支教,为偏远民族地区的孩子们留住更多的好教师。

将品质优秀的农产品“带出大山”一直是侯长亮的愿望,他现在已经着手“直播助农”工作,后续会和朋友共同努力,帮助农户拓宽农产品的销路,以此带动偏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这些年来,侯长亮正如他的名字一般,似萤火“长亮”于偏远民族地区,点亮了无数深山里的梦想。而现在,他希望有人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做那长亮于偏远民族地区三尺讲台的萤火,继续照亮各族孩子们前行的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