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书香节的变与不变

南国书香节,已不仅仅是能够优惠购书、见名家的机会,她正发展成深耕书展,具有广东特色、湾区特色的全民文化节日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通讯员/南豆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8月28日晚,广东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2022年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圆满落幕。

10天来,2022年南国书香节以“线上线下结合、全省各级联动、分散同期举办”的形式,强调湾区互动、城乡联动、多元融合等特点,再次掀起阅读与分享的高潮,一系列活动的新变化给不同的阅读群体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30万余种图书,373个分会场,950位名家,1263场活动,1400万元文化惠民券,覆盖人群超5000万人,书山与人海紧紧相拥。

从广州琶洲的主会场到如今线上线下相结合、分散办展的模式,回顾过往,南国书香节每年都在变化,但推动全民阅读的初心始终不变。《南方》杂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南国书香节的变化,是对时代发展的高要求和民众对阅读、知识愈发高涨的渴求的及时回应,这是南国书香节年年创新、年年新鲜的根本原因。

南国书香节,已不再是能够优惠购书、见名家的机会,她正发展成深耕书展,具有广东特色、湾区特色的全民文化节日。

破“界”与融合

在南国书香节流动书香车挑一挑心仪的书、去“书声琅琅”车内做有声读物录制、写下自己的心声参与“漂流便笺纸”……各种有趣好玩的阅读互动环节,让小小会场充满了阅读和分享的趣味。

这正是在江门开平市月山镇横江村农家书屋举行的“阅读进乡村·书香伴稻香”2022年南国书香节横江村乡村分会场暨“悦读开平·书香侨韵”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的开场活动。

“每一本漂流图书都附带一个留言本,同学们看完以后,可以把读书心得或感悟写在留言本上,分享给之后读书的人。”江门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振荣介绍,图书漂流活动结束后,漂流了一年的图书将被捐赠给农家书屋等阅读服务点,让更多人享受阅读的快乐。

今年,南国书香节首次在全省10个地市设立了27个乡村分会场,并在博罗、肇庆、兴宁、开平精心打造了四个各具特色的乡村分会场示范点。乡村分会场将优秀文化与本土特色有机结合,以文化振兴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同时,把“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融合,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阅读力量。

如果说走进乡村是一种打破物理区隔的主动破“界”,那么在书籍推荐上则体现出对湾区文化空间的破“界”与融合。《湾区非遗你玩晒》《粤港澳大湾区之科技创新》《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在今年的南国书香节会场,读者们可以在书店集中看到众多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书籍。

本届南国书香节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空间、物理隔离,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城联动,设计湾区阅读地标,广州在北京路联合书店开设“香港主题专区”,深圳开设了“声生不息港乐情深—献礼香港回归25周年”黑胶展,珠海围绕“阅读湾区,书香珠海”特色主题,特设了珠澳双城文学暨摄影展和金庸主题文化展区。与此同时,还同步启动“2022大湾区·图书展”,展出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图书共计80余种,涉及经济、历史、人文、教育、法规等方方面面,全方位立体展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果。

破“界”是为了融合,无论是城乡融合还是湾区融合。“南国书香节所处广东,毗邻港澳台,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所以南国书香节有责任也有资源去开设这些特色展区,为读者引入更丰富的出版物,去呈现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南国书香节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书香节一直秉持这样的办展理念,即希望引入更多不同的文化元素,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期待。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南国书香节接下来将积极谋划走进香港,在香港设立南国书香节分会场,为香港市民带来更多阅读新体验。

活力与土壤

“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想信仰是怎样的呢?它是如何发展起来又具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作为中国人,作为华夏子孙,不可以不去了解、不应该不去守护,要使之得以延续、得以不断发展并影响世界未来。这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段关于中国文化、思想、信仰的话,出自2022年南国书香节《中国哲学入门》新书分享会。会上,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50多年的冯达文教授携新书《中国哲学入门》与广州读者见面,讲了这样一段话。

虽然哲学话题相对冷门,但冯达文的新书见面会仍然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众多读者。《南方》杂志记者发现,在曾平标的《向死而生》新书分享会、《广州传》《中山传》《潮州传》的对谈分享会上都同样出现了人气爆棚的场景。这些作家常年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但在南国书香节的平台上,都获得了读者热情的回应和期待。

“本土化”是本届南国书香节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很多平时深藏在书斋的专家学者,纷纷应邀走到了台前,用通俗的语言将其所学介绍给普通读者。从书斋的冷清到南国书香节的热闹,本土专家学者这“一冷一热”的独特体验,成为南国书香节里愈加动人的一道风采,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湾区文化的活力。

刚刚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大湾区作家葛亮、写作了《血脉》的作家陈启文等本土名家均在南国书香节上亮相,分享文学创作心路历程,不仅让本地读者感到亲切和自豪,更带动着愈加浓厚的读书氛围。

“岭南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容器,这个容器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中间有各种文化的穿插,并且互相辉映”。由葛亮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燕食记》,先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颁布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广东省作家协会“2021年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项目、广州市“创作扶持项目”。葛亮对于岭南的评价印证了湾区文化的活力和包容性,也间接点出了近年来湾区本土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不断涌现的深层原因。读者对本土作家的推崇和肯定不仅体现了湾区题材拥有绝对的感召力,也说明了当下湾区的创作环境、创作土壤有利于培养名家、大家。

上云与扩圈

“在公众号上,就可以观看名家直播,还可以用优惠券打折买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在南国书香节现场,一位热心读者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自己的攻略。

本届南国书香节,267场线上活动与996场线下活动互相联动:在直播间,刘震云、杨克、曹雪等名人名家与读者“面对面”畅谈创作灵感;在书店里,中信出版集团、北京磨铁图书公司等出版编辑化身主播达人,忙着靠博学“带货”;在手机端,网友读者争当答题小能手,参与闯关领券活动……线上线下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阅读在厚重与轻快中交融。

作为国内最早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文旅双向融合的书展,南国书香节经过三年的探索,“上云+扩圈”转型路径清晰,书展产业正在构建新的增长曲线。大城市的人们可以通过南国书香节线上平台,观看乡村分会场直播动态,共同参与诗歌朗诵、民俗体验等活动;而身处乡间的读者,也可以感受一线城市的文化魅力。

无论是“上云”还是“扩圈”,阅读都在不断打开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在广州各区,多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羊城书展也公布了首批广州市以公园、园区、校园、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为主体的全民阅读共建点、示范点。

此外,今年羊城书展组委会推出11条“书香羊城”文化空间主题游线路,将各区特色阅读空间串珠成链,共同绘就书香羊城精彩画卷。其中,各线路以“老城书香”“沧海明珠”“琼楼禺宇”等主题为名,彰显区域特色,打造全市各区11条线路“阅读圈”,引导市民读者漫游广州特色阅读空间,在阅读中游览胜景,在风景中品味书香。

不仅如此,本届南国书香节对本土非遗的展示,为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展现舞台,也让阅读的含义更加宽广。全省各地分会场也纷纷盘点起自家的文化家底,在这个展台上竞秀流芳。东莞、清远、珠海、汕头、揭阳、潮州等分会场纷纷引进了当地非遗项目,在本地南国书香节现场展演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实物、推销非遗产品、开展体验互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内涵与精美。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认为:“书香节书香味更浓,传统文化更深入人心。”

文学与时代

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烘托出浓烈的阅读气氛,也让更多人爱上从主题出版物、经典书目中感知阅读力量。

《南方》杂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南国书香节的短短10天里,全省共设置275个“喜迎二十大主题出版物”展台,展出近3万册主题出版物。同时,以书为媒,用书架起桥梁,向读者推荐讲述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优秀图书,成为今年南国书香节对时代需求和读者阅读需求的积极回应。

“阅读有经典阅读和一般性阅读,如果没有适当引导,民众很容易避‘重’就‘轻’,更多选择轻量级、趣味性的阅读。这显然不是我们提倡全民阅读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角度上,南国书香节体现出来的阅读引导功能非常有价值。”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对《南方》杂志记者说。

在蒋述卓看来,尽管新媒体带来了传播格局的剧变,但人们的阅读量并没有减少,手机的使用反而带来了阅读的便捷性。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也并未将全民带入读图、漫画的时代。这和南国书香节这样的大型阅读文化活动的有力引导、媒体对经典书目和经典文艺作品的宣传推广是分不开的。

一场大型书展、阅读推广活动中,名作品、名作家总是最吸引社会关注,全民对于文学创作、文本的讨论热度也更加高涨,也会引发学界、业界的多方思考。正如此次南国书香节的创新举措和实践,也为思考文化湾区建设带来了新的启示。

“文学跟时代的关系,是常讲常新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对于文学的要求也要与时代同步,要反映群众关切的现实生活。”蒋述卓认为,中国作家应当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写出中国风骨、中国风格,体现中国人的生活、奋斗历程,“文学可以让全世界人民共情,这样的作品一定能够得到欢迎。”

从静态的读书走向活跃的阅读生活,从高楼大厦里走向田野乡村,本届南国书香节虽然落幕,但其引发的全民阅读热烈氛围不会减,文学工作者被文学创作点燃的无限激情不会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魅力也不会减。

一个与书相约的节日,为人们打开了一方记录时代、滋养心灵的辽阔天地。

记者手记

在书香里寻找答案

南国书香节各分会场里热闹非凡,正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时代需要阅读、人民需要阅读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本文责编/蒋玉

在全民刷手机、看视频的时代,依然有许多热爱读书的人,依然有南国书香节这样一个大型阅读文化盛事,不得不说是令人感动的。

跟踪报道南国书香节,是笔者每年夏末最快乐的事之一:听名家分享、读者分享,自己亦可挑上几本,凑一凑优惠购书的热闹,省了钱又富了脑袋。在笔者的书柜里,至少有几十本书是在南国书香节期间到实体书店买回来的,也是采访之余的一大收获。

作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品牌项目,“南国书香节”始创于1993年,声名远播海内外。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培育,它已由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发展成为集出版成果展示、出版物展销、文化活动、信息服务交流于一体的文化盛会,成为写书人、编书人、售书人、读书人、评书人、藏书人的盛大节日,成为深受南粤大地广大群众喜爱的阅读嘉年华,成为广东省全民阅读活动的广阔平台和一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观察认为,当下发达的传媒环境下,人们的阅读量并不少,但是对经典书目的阅读却不多。经典阅读少、深度阅读少、深度思考少、城乡阅读环境差异大等现象,正成为发达媒介环境下不容回避的问题。而南国书香节每年的如约而至,如一剂良方,正在为破解以上问题提供思路和经验。

如果说,城市、地区、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不止于经济,则决定其竞争力高低的根本还是在于文化。南国书香节是广东在文化强省建设上不断求索和创新的缩影。如何打造广东文化的新形象、开出更加灿烂的岭南文艺之花、接触更加丰硕的文化产业之果?这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都可以在南国书香节得到属于广东的精彩答案。

以“南国”为名,南国书香节正一步步改变着南粤文化生态。曾经,广东被不了解的人称为文化沙漠。而今,这样的评价几乎销声匿迹。随着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不断迈出稳健步伐,文化广东向世人展现丰富多彩的新面貌。近些年,各色书店、阅读空间越来越多,简约中透着质朴大方的明朗气息,让读书人可以放松且安心。即使是不爱读书的人,也会被吸引,走进来翻一翻书、闻一闻墨香。而今,很多人连朋友小聚也选到书店、粤书吧去了。

以“书香”为名,南国书香节正一点点回应着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时代命题。2019年,是南国书香节最后一次在广州琶洲以主会场的形式举办,其书展的意味更浓,“节”的丰富内涵尚在生长。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改变了南国书香节的展现形式。三年来,南国书香节已经摸索出从线下到云端,从主会场到各分会场,从珠江之畔到南粤乡村的成熟模式。读者不出远门赶大会场就能优惠购书、感受书香节庆气氛,手机点开就能参与名家讲座。此外,今年南国书香节,乡村与城市联动,名家也与少年儿童“稻花香里说丰年”,不仅让阅读深入人心、深入童心,更在乡村掀起了与当地文化、非遗结合的文化热潮。

以“节”为载体,南国书香节正一步步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作为对精神空虚、思考浅薄等症状的良方之一,我们清晰地看到,阅读正成为更多人滋养心灵的现实载体。在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中,读书可以成为自己的一件私事、一份独有的精神滋养,同时也可以与他人分享、交流,更能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课题。爱读书的城市和爱读书的人一样,书香浸润一久,便腹有诗书气自华。南国书香节的各分会场里热闹非凡,正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时代需要阅读、人民需要阅读。这种迫切的渴望和精神需求在南国书香节期间被一一回应。

文化之功,非一日能成;文化之风,非一时一地能成。我们盼望着越来越多的人爱读书、读好书,也盼望着明年南国书香节携更多精彩早日到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