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我的这十年】李俊升:我以“非洲好朋友”为傲

李俊升在卢旺达带教当地医生。

我是内蒙古第四医院的外科医生李俊升。现在,我正在卢旺达,担任第22批援卢医疗队副队长执行医疗任务。这距离我2007年8月第一次加入中国(内蒙古)援卢旺达医疗队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也是我的第六次援外医疗之旅。我在卢旺达的马萨卡医院和基本戈医院一共工作了9年多,是这里参加批次最多、服务时间最长的中国医疗队员。在这里,我努力克服语言障碍、设施简陋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种种困难,共诊治患者12000余人,完成手术2000余例,当地人员亲切地称我为“非洲好朋友”。

2008年5月,基本戈医院外科收治了一位女患者,经检查诊断为腹腔巨大肿瘤,需要手术切除。当时医院一方面没有剖腹探查手术器械,另一方面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手术,困难可想而知。我一边协调医院,准备手术所需器械;一边给患者做围术期准备,以降低手术风险,确保安全性。经过一周的准备,手术顺利进行,历时约2.5小时,患者腹腔的巨大肿瘤被完整取出。这次手术填补了该院的技术空白。

李俊升在卢旺达为当地群众进行手术。

2011年8月,中国政府援助的马萨卡医院开始运营。由于人手紧缺,中国医疗队到达卢旺达后即刻进入医院开始工作。我们积极和医院沟通,从零做起,建立了外科病房,建立并规范门诊制度、查房制度、手术日制度、围术期管理制度以及出院复查制度;建立术前麻醉访视制度,完善签署麻醉和手术同意书制度,规范术后护理制度。同时,带教医护人员学习手术操作,为医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喜的是,随着各项外科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外科医护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力的逐渐提高,马萨卡医院的手术种类和难度也逐渐增加,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卢旺达一位孤儿进行的后腹膜大纤维瘤切除手术。这位患者当时18岁,发病3年,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但因瘤体靠近下腔静脉,手术风险太大,而未能进行治疗。听说马萨卡医院来了中国医生,他决定过来试试。接诊后,我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为他实施手术。经过精心准备,由我主刀,在中国医疗队和马萨卡医院其他医生的共同参与下,经过3个多小时的仔细操作,成功将瘤体和下腔静脉分离,完整切除纤维瘤。手术的成功不仅使马萨卡医院外科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让中国医疗队得到了当地更多民众的认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卢旺达也未能幸免。在防疫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我和队员们继续坚守在受援医院临床一线,和基本戈医院的外科医生一起保障当地群众健康。疫情期间,我们不仅为当地医生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坚持为患者解除病痛,还积极带教当地学生,授人以渔。同时,积极分享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和诊治方案,并协助驻卢使馆做好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医疗咨询和诊疗建议。

援非之路,山高路远;务实笃行,百炼成钢。多年的援外经历和实践,磨练了我的意志,锻造了我的品格。长年累月的奉献和付出,让我更加理解援外医疗事业的意义以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内涵。我时刻准备听从党和祖国的召唤,继续为援外医疗发一份光、出一份热。

作者简介

李俊升,男,汉族,中共党员,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内蒙古第四医院外科主任。从事外科临床工作27年,2007年开始参加中国医疗队,现担任第22批援卢医疗队副队长执行医疗任务。曾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1年10月月度人物等称号。

致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先的初心使命和以生命为重的价值追求,在奋斗中见证了时代前进、国家发展、行业进步的美好画卷。


我们开设“强国复兴有我·我的这十年”专栏,讲述十年来卫生健康行业先进典型们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与您一起感悟他们的爱党之情、报国之心、为民之志,奏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作者:李俊升

编辑:杨明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