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不负热爱 向光而行


 


二十一年前,王芳将高考志愿全部填写成了英语专业,因为成为一名英语教师是她自初中时生出的一个梦想。2008年,她终于圆梦,成为一名光荣的英语教师。

从自我怀疑到成功逆袭

说起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王芳坦言“有些不太顺”。虽然不上课的时候,她就去听师傅的课,模仿着师傅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但不管多么努力,仍不得要领,各种评比的成绩总是不理想。这让一直以来自信的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落差,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老师。

后来,王芳被派到了初中从事教学工作,在听课和教研活动中,她也开始转变思路,不再盲目地去模仿,而是不断地总结反思,带着问题去听,拿着问题去讨论,再在教学工作中运用理论进行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开始在各种比赛评比中崭露头角,甚至拔得头筹。自信的王芳终于回来了。

不久后,她又回到了高中教学的岗位上,王芳依旧是保持着之前的习惯,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成长。2018年,被派到十二中钱学森学校后,王芳又探索出运用钱学森先生大成智慧学进行英语授课的新方向,即培养创新能力的人,不但是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基于这些教学探索,她先后荣获了全国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展评一等奖,北京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育部重点课题阶段性实验报告一等奖等荣誉。如今的王芳已是硕果累累,这与她的勤奋和努力分不开,更与每一位教学师傅的悉心指导分不开。

“我的每位师傅不仅都对我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更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非常感谢他们!”王芳动情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正是源于师傅们对王芳的耳濡目染,让她对自己的徒弟可谓是“有忙必帮,有呼必应。”不过,当好一个师傅并不容易。

在徒弟范琪奇的公开课磨课中,王芳就曾和她多次彻夜长谈。选什么样的主题?是选擅长的还是要力求创新?对教材的理解能不能够“吃透”?面对着有些“懵懂”的徒弟,王芳犯了难。

两个人经常不在一个频道上可怎么办?王芳回想起自己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突然恍然大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将想法告诉徒弟,不如把自己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交给她。渐渐地,王芳欣喜地发现徒弟的教学能力提升得更快了,师徒关系也更加融洽。

除了师徒结对帮扶,王芳也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引领。2021年,为推动大数据在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深度应用,王芳策划并开展了北京十二中钱学森学校第一届青年教师智慧课堂大赛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利用大数据来调整教学思路和转变教法,使他们快速地成长为学校的主力军。

让微光成炬,点亮希望之灯

“我搬起了同学们捐赠的书籍,说句实话,真的挺沉的。可是当我拐过一个拐角走进学校的大门,我顿时觉得,我心上比手上,还要沉……”这是学生郭鑫淼在参加义工支教活动后写下的话。2016年9月28日,初三3班全体学生头戴义工社的红帽,和班主任王芳共同前往河北省涞水县进行义工支教活动。

那年,王芳产假回校,接手初三直升班班主任工作。但这个班气氛却并不好,几次破冰活动后成效仍不显著。一天,她得知班里有八位同学在中国戏曲知识手游竞赛中获得了奖金,便与他们商议,发起一次义工支教活动。孩子们看到了欠发达地区孩子们学习的状态,感受到他们不畏艰难仍旧乐观向上的心态,体会到了老师们坚守岗位的辛勤付出,都深受触动。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活动的消息还被丰台教育网站刊载报道。

师者如光,虽微致远。一次意外的教育契机,让王芳用自己心中的光,照亮了孩子们的世界,也激发了他们的家国意识与使命担当。

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侮人生,王芳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更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

(文/本报记者 张秋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