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品读】穆如清风·译评00后诗人陈姝棠词作三首

 

鹧鸪天

霜冷江川古渡头,断鸿日暮上高楼。烟霞本是无关我,风月原来不管愁。

山未老,水长流。多情怪自泛孤舟。一声欸乃人归后,知是新凉早近秋。

注:夜读《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以为作。

江川古渡上凝结了寒冷的霜露,已近日落迟暮时分,落单的鸿雁飞过,(诗人)独自缓缓走上高楼。(诗人发表议论)这样壮美的山水景观本来就不因为我的存在而生成,风花雪月原来也从不管我是否犯愁。

青山未曾老去,碧水依旧长流。怪就怪人自己故作多情,独自泛舟寒江上。一声“欸乃”归舟后,摆渡者已经走了,诗人更加感到一阵寒冷,从此知道这是早早地就进入秋天了。

读罢此词,不由感叹人的情感在烟霞山水、风花雪月面前根本微不足道。直到最后,渡者归舟,新凉已至。在诗的上阙,诗人已经表现得很犯愁了,但是到末尾,秋天还是按照自然规律照常到来,并没有因为诗人愁怨而放慢脚步。通篇壮美的景色中蕴藏着一种深刻的悲凉:人的情感在大自然的面前只不过是自作多情,是很渺小的。诗人喟叹、赞美山河壮景,利用风花雪月来抒发情感,以有情之眼窥探无情之景物,只不过换来的是大自然的冷漠相待。

自然之景从不与人情发生直接的联系,只是诗人喜欢寓情于景罢了,这是诗人夜读《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后,对经义典籍诗意化、形象化、拓展化的描写与认识,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其中上篇首句“如同电影般的描绘,层次丰富,美丽且感伤,渐行渐远,回味无穷”(他者评)。

伤春曲·过唐昭陵瑶台寺旧址有怀

梦里瑶台,曾见汝,乘鸾仙侣。记当日,凤箫楼上,月明如许。断碣残碑模略字,茫茫禹迹埋香土。算古来,过慧易摧折,骚人语。

劳想象,含章路。星河转,迟钟鼓。遥夜望帝子,飘零江渚。渺渺予怀千万结。凄凄汝泪盈盈注。度千秋,玉骨委黄沙,无穷数。

注:唐人权德舆有《八月十五瑶台寺对月绝句》,或考之,寺为唐太宗女晋阳公主立。公主少有才德,惠护臣下,工飞白书,惜年十二早逝。余年十二亦谒昭陵,未见其墓,因作长调以悼之。公主幼字兕子,《山海经》曰:“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因化《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句。《伤春曲》为《满江红》别称,和本事意旨,故托此名。

梦里(我)在瑶台曾见过你(公主)和仙女们乘着鸾鸟飞来,我记得那天公主的凤楼上传来阵阵箫声,透出一缕明月清光。(可现在我在昭陵只看到)断石残碑上漫灭不清的字迹,唐王朝留下的踪迹(指公主的墓葬)已经埋藏在香土之下(无法找寻)。古往今来,诗人们总是感叹慧极必伤的道理。

我只得辛苦地想象,公主曾经在含章殿前的风姿(意译)。星河转动,钟鼓声渐至。在这清风遥夜,我望见公主孤零零地伫立在江渚边。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开始纠缠起万千愁结,你(公主)也戚戚然地泪下如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度过了一千多年,(公主的)玉骨委身于黄沙之中,就这样度过了并且将要度过无穷岁月啊。

这是一首悼亡词/记梦词,但是悼亡对象与诗人并无直接关系,诗人纯粹是对美的凋亡表达出来一种惋惜,且词中大部分为想象/梦境描写。真正的实指描写只有一句:“断碣残碑模略字,茫茫禹迹埋香土”,这里对应注中的“未见其墓”。

该词营造了一个独特又梦幻的世界,简略塑造了一个才高命薄的公主形象。这位公主是唐太宗的爱女晋阳公主,她年少聪慧,德才兼备,惠护臣下,能够“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可是年仅十二岁就早逝了。唐太宗悲伤到无法正常进食,曾“日数十哀”,因此下令在其墓旁营建佛寺。有学者根据唐人权德舆的《八月十五夜瑶台寺对月绝句》(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推测瑶台寺即为史料中为其修建的佛寺。

八月十五夜瑶台对月绝句

权德舆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权德舆为中唐诗人,因为人正直后遭罢相。这首诗应是他被皇帝派遣祭拜昭陵时所作。诗中的“仁祠空在鼎湖边”(鼎湖:天子登天处,指代帝陵)的“空在”之语,大有忠正的臣子被弃置的自伤之情。

诗人通过阅读权德舆的诗句,将二十八字的绝句扩展为九十三字的长调,以诗化词,体现出对唐人章句的继承与延伸。同时也继承了权德舆借“葬花悼红”以伤己所遇的情感,将湘夫人、弄玉乘鸾、含章殿的典故融汇到所构建的梦境中去,同时利用呼应式的第二人称“汝”,状画人物如在眼前,表达出对美的流逝的惋惜。但是,需要注意,本词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仍不够,人物形象还是轻飘飘的,没有立住。

念奴娇·中秋寄远

凤楼迢递,正梧桐庭院,流黄时节。帘卷曲屏山万叠,秋色平分南北。玉露初零,金波渐满,好景成虚掷。阑干千遍,不知今夜何夕。

遥想当日同游,尊前曾醉,孤蓬伤心客。别后光阴浑似梦,回首乱云横碧。宝瑟尘生,孤城夜月,此际愁无极。更谁相问,断肠芳草千尺。

遥远的凤楼,此刻的庭院中,这一时节梧桐树正在逐渐变黄。把帘幕卷起来,看到万叠的重山就像蜿蜒的屏风一样,秋色已经将南北的界限划分了出来。露珠刚刚零落,月亮就逐渐满盈了起来,(但是因为没有和远人在一起)这样的美丽景色就白白地浪费了。诗人把栏杆拍了一千遍,(心情惆怅)都忘记今夜是中秋佳节了。

遥想当日,我们曾一同出游,(喝了很多酒),像孤蓬一样漂泊孤独的伤心客醉倒酒杯前。离别后,那样的美好光阴就像一场梦境,回首看来只有乱云横亘在记忆中(使曾经的记忆看不清楚)。美丽的锦瑟(华年)上蒙尘,夜月悬在孤独的江城上方,这一时刻愁思没有尽头。谁会问候我呢?只有断肠的芳草生长了很高很高。

这是一首中秋酬寄词,上篇写景,下篇抒情,最后“断肠芳草千尺”,结情于景,表达诗人无限滋长的愁情。所用意象,几乎都与传统愁思、孤独意象有关,如梧桐、阑干、孤蓬、乱云、孤城、夜月、芳草。同时表现出一种镜头感,展现一种不断拉伸的时间、空间变化。

上篇主要是空间的镜头拉伸,即凤楼(中景)→帘卷曲屏(远景)→阑干(近景);下篇展现时间的镜头拉伸:遥想(过去)→别后(现在)→回首(回忆)→此际(又回到现在)。这使得诗词层次分明。

同时,“秋色平分南北”句不仅是单纯写景,秋色划分了无形的界限,这种隔离感是否也暗示着诗人南渡无法北归的思乡之苦?“玉露初零,金波渐满”句,体现一盈一亏的顿挫感,全词有起伏,有变化,有抑扬。如果再加上对远人此刻心绪的状画,会更好。

评者简介

穆如清风,热爱诗歌和摄影,现为编辑、自由撰稿人。

作者简介

陈姝棠,本名陈宸,2002年生于北京。曾在“聂绀弩杯”“青莲杯”“樱花诗赛”等诗词大赛中获奖。有散文、诗歌及时评在《散文百家》《牡丹》《今古文创》《中华辞赋》《中学时事报》等刊物上发表。爱好钢琴、古筝及古琴,曾任北京十二中远山诗社社长。现任华师寒梅诗社副社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