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 常说“随便”“算了吧”的人,是怎么想的?

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

跟其他人相处一段时间,我们大概能知晓对方的性格脾气;

但跟自己相处了那么久,却始终不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今天借此机会,想科普一个小技巧:透过口头禅,认识自己。

01

“随便”

“中午吃什么?”

“随便!”

“那吃炒饭吧?”

“太油啦!”

“那吃火锅?”

“不行,会上火。”

“那你想吃什么?”

“随便!”

……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当别人咨询Ta意见,或向Ta发出邀约/拒绝时,Ta的回应通常只有一种:随便。

听起来,Ta好像很随和,对什么都无所谓,没有要求。

但实际上,Ta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又不想直接说出来。

这样的回应方式时常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疏离感:Ta到底想要什么?

一个常常说“随便”的人,可能在Ta的成长过程中,需求常常不经意被压制。

也许是在孩童时期受到的约束非常多,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又或者是家庭里存在“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

长此以往,不被偏爱的孩子不再索取,也不再表达需求,因为Ta发自内心认为:我不重要。

所以,那些经常说随便的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不敢表达需求,抑或不懂表达需求。

02

“不对”

“你看起来很开心。”

“不对!我没有。”

“事情就是这样。”

“不对!不是这样的。”

……

一说话就先否定别人,无论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正确与否,第一反应永远都是:否定/否认。

这种惯性否定的回应方式,时常给人一种被推开的感觉。

如果你也是一个习惯性否认的人,可能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缺少被他人认同的经历。

长期被否定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挫败感,为了回避这种感觉,Ta可能会发展出一种“转移”的防御机制:

通过否定/否认他人,去转移自己的挫败感和羞耻感。

把“不对”挂在嘴边,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多正确,而是害怕一旦同意别人的观点,自己就会被否定、被控制,甚至失去自我。

03

“你先听我说”

“我觉得吧……”

“等等,你先听我说!”

“我认为……”

“等一下,你先听我说!”

……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Ta总喜欢打断别人的话。

常常别人话说到一半,Ta一句“你先听我说”便扼杀了对方的后半句。

一个习惯打断别人说话的人,多半来源于以下2种家庭氛围:

一种是父母非常固执、严厉。忌惮于父母的权威,孩子会选择认同、顺从。

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Ta会学着父母的样子:以一副权威的姿态,去强势说服对方。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父母面对孩子的需求有求必应,从不拒绝。

于是在日后的关系中,Ta也会继续重复这种模式:以自我为中心,不去尊重、聆听他人的声音。

04

“算了吧”

“太过分了,他怎么可以这样对你?”

“算了吧。”

“走,我们一起找他算账。”

“算了吧。”

……

生活中,还有一类人,无论遭受什么样的委屈与不公对待,Ta从不反抗。

一句“算了吧”,包含了无奈,包含了不信任,包含了消极处理的态度。

在关系互动中,当别人正在尝试为Ta争取权益,或为事情的结果作出努力时,

Ta的一句“算了吧”,就像一盆冷水将别人的热情给浇灭了。

这类人,常常奉承“以和为贵”的思想,习惯性地否定和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可能渐渐把这种不计较的态度当作骄傲。

写在最后

日常生活中,口头禅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家贴标签,制造焦虑,而是想和大家一起讨论:

口头禅如何反映一个人的人际互动?口头禅背后更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你也常常习惯性地使用某一种/某几种口头禅,试着透过它去觉察、探索:

它从何而来?

它意味着什么?

我何以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无论是回顾过去的经历,还是经营现在的人际关系,都请记得保持自我觉察。

敏锐的自我觉察,将会逐渐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清自己,更笃定地挣脱原生家庭羁绊,以及更自如地经营各种关系。

而我们的整个人生,也会由此变得通透、自由且从容。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作者 |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绵羊倾诉APP倾诉师。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

图片来源 | 千图网、包图网、视觉中国

主播 | 安思仪

录制 | 黄泽伟

编辑 | 洪鑫

校对 | 梁飞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