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钢的城》在京举行首发式

      (特派记者 石教灯 陈子才)9日下午,《钢的城》新书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引发广泛关注。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新书首发式星光熠熠、大腕云集。

  长篇小说《钢的城》是黄石作家罗日新历时14年创作的一部工业题材现实主义作品,分上下两部,共53万字。小说从1994年底一场普通工人的婚礼写起,写钢厂的劳模、改革者和普通工人三代人在钢厂改革转型、资产收购并购以及贸易战中的故事。

  《钢的城》单行本经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后,先后两次加印,备受专家和读者好评。今年8月,该书曾在黄石签售,不少黄石读者进行了抢鲜阅读。

  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吴义勤,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公司总经理李岩,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评论家李红强,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评论家、诗人何向阳,人民文学出版社前社长、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十月》杂志社总编辑、十月文学院院长陈东捷,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周大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中信特钢常务副总裁王文金等参加了首发式。

  吴义勤说:“这是一部内行人书写的钢铁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有历史、有情怀的城市传记。《钢的城》是中国钢铁工业百年历史的文学缩影,是新时代钢铁企业改革发展的解剖样本,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收获。”

  周大新非常喜欢《钢的城》。他认为,作者对炼钢工人的日常生活进行非常精彩的描绘,丰富了社会认知;小说对钢铁行业的人与事进行百科全书式的书写,彰显着来自钢铁人灵魂深处的精神。

  杨庆祥认为,罗日新对湖北钢铁成功重组的书写,提供了与东北的工业题材非常不一样的经验,这是现代化转型中非常成功的经验。相对于擅长书写失败和悲剧的文学,这样的书写显然更有时代意义。

  李红强认为,《钢的城》直面工业题材书写的难度,写出了钢铁人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这是整本书的“魂”。

  潘凯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对《钢的城》进行了解读,认为该书虽然体量庞大、人物众多,但繁而不乱,每个人物都基本立起来了,符合生活真实和人性逻辑,是特色鲜明的工业题材新作。

  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发来视频祝贺。他认为,罗日新的写作体现了非常强的专业精神,《钢的城》赓续了湖北文学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

  现场,与会专家认为,《钢的城》是一部向中国钢铁历史、中国钢铁人致敬的作品,是难得的从生活中长出来、从阅历中熬出来、从对文学的赤诚中炼出来的作品,是近些年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也是工业题材的重要收获,堪称改革大潮中砥砺奋进的中国的一个缩影。

  《钢的城》也点燃了读者的阅读热情。

  新生代图书策划人、出版人、北京一未文化创始人、电视剧《人世间》出品人魏童,在新书发布会现场向罗日新献上鲜花。他告诉本报记者:“对于长篇小说而言,故事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塑造人物,罗老师塑造的人物都非常复杂,融入了非常多的时代元素,非常好。”

  读者张为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曾是一名财经编辑。当天,得知《钢的城》新书首发式的消息后,她带着7岁的女儿,乘坐1个多小时地铁,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北京图书大厦。“以前没有阅读过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对《钢的城》很感兴趣,想补一补这方面的知识。”她说。

  66岁的读者罗文章,当天下午原本和老伴一起在北京图书大厦参加另外一个活动,得知《钢的城》新书首发式正在进行,便主动前来参加。“听到作家们现场交流,我想到了年少时家乡进行建设的火热场面。我认为,钢铁是工业的脊梁,这本书很有意义。”罗文章现场购买了一本《钢的城》,走进了等待签售的队伍中。

  签售过程中,不少北京读者不仅现场采购了新书,还带来了鲜花,排起长龙,等待着与罗日新面对面交流。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次签售活动,售出新书近100本。另有数据显示,新书首发式的网络直播,点击量超过5万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