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面前乐观坚强 勤劳创造幸福生活

张艳展示她的手工作品


“芦山县文明家庭”“雅安市文明家庭”“四川省残疾就业先进个人”“‘魔豆妈妈’创业扶贫大赛四川赛区二等奖”……近日,走进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河心组残疾人张艳家,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让人不禁对眼前这位身高不足1米的妇女刮目相看。

从小患先天性脆骨病,17岁以前生活不能自理;母亲用被单背着她上了三年学;地震时房屋全部倒塌,家里一贫如洗……

再多困难也压不倒张艳。2015年开始,芦山县在龙门镇举办残疾人手工艺培训班,张艳成为其中一名学员,从此开始用双手改变命运。


童年 满是痛苦和恐惧


“别人的童年都有美好的回忆,而我却满是痛苦和恐惧。”1984年,张艳出生后患先天性脆骨病,直到17岁才能慢慢站起来,17岁以前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家人照顾。“看着同龄的孩子到处跑,多么渴望自己能够站起来,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

1993年,为了让张艳上学,母亲赵宗芬用被单背着她去学校,就这样坚持了3年。“父母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我身上。”张艳说。

2011年,张艳成家了。在经历了常人无法体会的孕期后,女儿平安降生,给家里增添了许多欢乐。

但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导致居住的房屋倒塌,而就在这时,张艳的父亲又被查出患鼻咽癌。“家里一贫如洗,我怀里抱着半岁的女儿无计可施。”张艳说,为了维持生计,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她成了村里的留守妇女。

“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我一向乐观好强,并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一定要想办法减轻家庭的负担。”张艳说。

2015年,芦山县在龙门镇组织残疾人手工艺培训班,张艳报名参加,命运从此得以改变。


创业 一半艰辛一半幸福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熟练掌握了手工艺技能,认识了更多朋友。”张艳在家人的帮助下开起了作坊,还发动周围十多位残疾朋友一起制作手工艺制品。2015年12月,芦山县大爱残疾人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张艳担任合作社法人代表。

金丝楠木手串、小摆件、车挂、木梳……在张艳的微信朋友圈,她经常晒出各种款式新颖、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合作社成员制作的产品。

17岁才能走路,30多岁开始创业,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关爱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上,张艳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还与十多位残疾人一起抱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回报社会。

8月16日,2022年竹编培训班在村里举行,张艳准时到场学习。

下课后的张艳骑着“小马儿”向家里驶去。“家里种了一亩多的花生,母亲正在地里采收,我要回去帮忙。”连日的高温,让花生地板结厉害,原本可以用手直接拔起的花生只能用锄头挖。“生的一公斤卖20元,干的一公斤卖40元。”张艳说,青龙场村的花生种植历史悠久,所产花生品质优良,口感酥脆,成为芦山县土特产之一,其中又以该村河心组所产花生最为出名。

“龙门花生久负盛名,河心组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种植销售花生谋生。”张艳说。

如今,张艳的文创室已落户村活动中心,在她展示的产品中,龙门花生也是其中一种。

“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一直是我坚持创业的动力。”张艳说,幸福只有靠双手创造。


发展 抱团取暖共生共存


打孔、打磨、抛光……在收拾完展区后,张艳启动了机器。

“之前在家里加工,文创室建成后就把设备搬到了这里,方便加工生产和交流。”谈笑之间,一个佛珠便在张艳手中加工完成。

“你看,今天竹编培训的老师是残疾人,到这里学习的也是残疾人。”在生活中、学习中、培训中,张艳和大家结下深厚情谊,与不少残疾人成为志同道合的“创友”。

张艳开了一家网店,上面展示她和“创友”们的一些作品。随着市场不断变化,她利用“互联网+”平台建微店,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还参与创业集市,在销售商品的同时寻找合作资源。“这几年受疫情影响,门店销售受到很大冲击,只有大家想办法把产品的影响力搞上去,建立新的销售渠道,发展才有出路。”张艳说,除了通过网店销售,她还通过微信朋友推荐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几年来,张艳参加了不少创业大赛,也获得了各种荣誉。如今,张艳不仅自己掌握了佛珠手工艺制作技术和竹编技术,还把技术传授给其他乡镇的残疾人。

“作为一名残疾人,受到社会各界的爱心帮助,我更应当自立自强。”张艳说。


雅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代庆 黄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