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文化展中探寻桂花的“奥秘”

9月10日,一年一度的“颐和秋韵”桂花文化展正式开展,盛开的桂花清香四溢,营造出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情画意。为了增添赏桂的仪式感,当天,颐和园西边两处文化商业空间也正式对外开放。同时,一堂题为“蟾宫折桂”的科普课堂,围绕着桂花文化在颐和园博物馆前开课。

“颐和秋韵”百年古桂飘香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颐和园从2002年开始举办“颐和秋韵”桂花文化展,至今已是第二十一届。中秋节期间,市民们纷纷来到颐和园,赏桂闻香,拍照留念。

“‘颐和秋韵’是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盆栽桂花展览。今年,在颐和园内共展出170盆盆栽桂花,其中包括62盆园藏百年古桂,主要展陈在东宫门与仁寿殿景区,供游人鉴赏。同时,这也是颐和园为首都市民献上的一份中秋贺礼。”颐和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秦雷介绍。

据了解,桂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颐和园有着百年盆栽桂花的栽培历史。今年的桂花最佳观赏期为中秋节及随后一周,根据桂花自身具有二次花期的特点,结合天气状况,经过园艺技师的花期调控,今年桂花的二次花期大约在国庆假日前后。此外,在颐和园西部的水操学堂内正在举办精品盆景展,展出49盆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大型盆景,耕织图景区周边的宿根花卉也正值观赏期。

桂花的展摆将持续到国庆假日之后,游客游览颐和园时需提前预约,进入园区遵守公园的防疫规定,不负今年的桂花之约。

“颐式生活”延续中式美学

同时,颐和园西边两处文化商业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分别为延清赏楼茶社、澄怀阁茶社,以弥补颐和园西北部商业配套服务的短板。在保护古建安全和尊重古建文脉的基础上,两处商业空间的打造延续了颐和园独具特色的“颐式生活”新中式美学,既凸显店铺建筑之美,又强化场景之美。

延清赏楼位于万寿山西部山脚下,是一座两层小楼。它曾经是帝王妃嫔们观赏河西美景的场所。现在的延清赏楼融合茶文化打造成为新中式茶文化体验空间。游客可以伴着幽幽桂花香,在中式饮茶环境中品茗“打卡”,体验太平猴魁茶的非遗文化,享受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

澄怀阁,位于小西泠岛北端,为一处清雅的二层楼阁。阁楼闹中取静,游客可凭窗眺望一碧万顷的昆明湖与层峦叠嶂的西山群峰。“澄怀”有清心、静心之意,取自道家的“澄怀观道”,见于《隐逸传上·宗少文》:“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澄怀阁茶社主打宫廷茶文化,借鉴了宫廷的花茶、果茶配方,采用秘制原料,精心制作。其主推产品为七色彩虹形状的胶囊茶。热爱茶文化的游客,可前来体验赏茶、品茶、鉴茶的风雅之趣。

秦雷介绍,2021年颐和园开放了9处文化商业空间,其中两处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今年陆续开放5处新文创空间,分别为延清赏楼茶社、澄怀阁茶社、宿云檐冷饮店与石舫文创店、谐趣园引镜茶饮店,到年底计划再开放5处。

“蟾宫折桂”赋能少儿教育

“颐和秋韵”展览还设有学生专场。中秋假日,题为“蟾宫折桂”的科普课堂,在颐和园博物馆前围绕着桂花文化开讲。

科普课堂分为自然课堂与人文课堂。在自然课堂,由园林工程师带领小学生认识桂花品种,了解颐和园桂花养护知识,绘制桂花自然笔记。

人文课堂则为颐和园与戴泽艺术工作室联合设立的“大咖draw”少儿美术课堂,该课堂以传承当代著名画家戴泽先生的美术教育理念为宗旨。百年古桂旁,馥郁的桂花香中,戴泽先生的学生、中央美术学院侯鑫老师带着小学生以百年古桂为主角进行着艺术创作……古老的桂花树化身为一幅幅别具特色“大师作品”,成为孩子们一份特殊的中秋礼物。

颐和园负责人介绍,颐和园有着得天独厚的文物文化资源,通过活化利用颐和园蕴含的历史、文化、审美、科技、时代价值,将推出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文化+科普”的公益教育产品,让颐和园成为多学科共融的学生第二课堂,实现文化为教育赋能。(记者 景天 文/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