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成都疫情防控体系新实践,缓冲医院是如何运作的

“仅仅只有‘缓冲医院’是不够的,还要有驻点保障服务、线上诊疗、送药上门换药、巡回医疗队等,这是一套体系。”

成都的新冠疫情还在持续,9月14日又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4例。

中秋已过,十一将至,成都能在黄金周前恢复常态吗?而有了以“缓冲医院”为核心的疫情防控新体系,让人们对成都又增添了几分信心。

什么是“缓冲医院”

缓冲医院是成都这次疫情中,又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提出缓冲医院这个概念的是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416医院党委书记江志强,他表示缓冲医院这套防控体系的构建,是从其它省市过往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所谓“缓冲医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封控管控区和三级医院之间设立的一个医疗缓冲区,将三级医院的医疗救治与服务功能前移,医疗资源下沉,既能起到分级诊疗作用,缓解三级医院的诊疗压力,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院内感染事件发生。

江志强书记介绍,成都“7·15疫情”发生时,成华区府青路街道属于重灾区,数万人被封控,而416医院作为辖区行政区域内唯一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处于本次疫情“暴风眼”的中心位置。

“在静态管理下,居民的健康需求格外凸显,包括外伤、血透及其他就医需求。”江志强书记说,“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封控管控区患者就医需全流程闭环管理,就诊过程均需在发热门诊单间进行,流程相对繁琐,从就诊到诊疗结束耗费时间过长,对患者的就医需求不能完全满足,对医院的医疗资源冲击会非常大。”

经研究讨论,医院领导班子提出设立“缓冲医院”,并以“缓冲医院”为核心建立疫情防控医疗体系。在随后的“7·20”疫情中,经卫健部门批准后,将韩艺轩医院整体腾空,临时改造为“缓冲医院”,主要负责管控区、封控区非发热和非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

416医院临时抽调的各科医疗骨干均是参加过援湖北、援沪及支援过成都市公卫中心的医务人员,有过硬的医疗业务能力及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

“缓冲医院”是静态管理下

三级医疗救治体系的核心

江志强书记说:“仅仅只有‘缓冲医院’是不够的,还要有驻点保障服务、线上诊疗、送药上门换药、巡回医疗队等,这是一套体系。”

疫情期间实现分级诊疗,如封控管控小区均设有医疗保障驻点人员,驻点医生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根据病人的病情及风险等级综合评估,送往相对应的医疗救治点。

作为疫情防控主力军的416医院,通过设立“缓冲医院”,在成都“7·15”“7·20”疫情时未发生病源区域性外溢,也未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和院内感染事件,而此后的“8·25”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医疗机构也借鉴这套防控体系,并复制性设立了“缓冲医院”,大大提高了防控效果。

探索静态管理下

“缓冲医疗体系”的构建

随着疫情的持续发展,416医院也在不断调整“缓冲医院”的职能,逐步探索静态管理下“缓冲医疗体系”的构建。

结合当下疫情态势,针对封控管控区急危重症患者,在“缓冲医院”的基础上,重新排兵布阵,将医疗救治功能及服务保障前移,预设立“缓冲抢救区”“缓冲手术间”“缓冲血透室”“缓冲ICU”等一套完整的“缓冲医疗救治体系”,有效解决紧急情况下出现普通急诊患者与风险地区危重患者交叉的情况。

随着成都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成都市民也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9月15日12时起,成都对连续七天无新增社会面感染者的街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除高新、青羊、金牛、武侯、成华的17个街道外,其他区域逐步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这是自9月1日成都市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居民原则居家”管理要求以来,正式宣布疫情进入扫尾阶段。

来源:医学界

校对:臧恒佳

责编:田栋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