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格律诗讲究很多,平仄、对仗、意境,哪个最重要?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讲: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境界,其实便是意境。所以不言而喻,他认为,五代北宋之词,之所以独绝古今,就是因为境界不凡,同时表示,只要词的意境到位了,便自然而然有高的格调、妙的名句。词是如此,诗也是如此。

大家名言在前,如此看来,似乎是意境最重要了。

其实,并非如此。诗词格律,之所以有韵味,就是因为平仄、对仗的魅力,像音乐一样,高低起伏,急缓适中。没有平仄,读来毫无节奏感,没有对仗,就显得有些突兀和不整齐。

如果说古体诗有些平仄不对、对仗不清,也还说得过去,但是格律诗,本身就是一种带着枷锁跳舞的诗歌类型,对于大家来说,总能在这种“枷锁”下,写出和律又意境绝妙的作品,这是区分庸手与高手的第一要点。

比如,格律诗的巅峰,无疑就是杜甫,杜甫的七律,几乎首首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世能够及得上的,几乎没有,他那些经典的七律作品,哪一首不是平仄、对仗、意境,三者俱佳的翘楚?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写不出这样的诗。可以说《登高》是七律中的天花板级别的作品,每一个字都挑不出一点毛病。

可是,即便高手如杜甫,他的七律中,也会存在不合平仄或不对账的地方,比如,他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诗写的很好,但是却存在“失粘”的问题,首联第二句首二字“风流”是平声,颔联“怅望”则是仄声,这明显不符律诗“粘”的规则,可这并不影响这首诗的艺术水平,我们读来也很难发现问题,几乎没有什么不妥。

再比如,杜甫的《白帝》诗,开头两句说“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一连两个“白帝”。

所以,即便强如杜甫,擅长七律的他,也会在诗歌中存在一些“瑕疵”,但通过一些如“拗救”之类的方法,也能将整首诗“盘活”,所以有了好句之后,平仄、对仗,是后考虑的问题。

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教给香菱作诗时所说的,“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曹雪芹是作诗的高手,难道他故意让人不讲究平仄对仗吗?非也,而是说在掌握了律诗的规则之后,要先以意境为主,真有绝佳的奇句,可以先不讲究对仗平仄之类的规则,这是区分高手与庸手的第二要点。

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格律诗必须以格律为基础,在格律的基础上讲究意境,便能写出好诗,此时平仄、对仗、意境,缺一不可,一样重要;

第二,一旦对格律规则游刃有余后,若有奇句,意境先行,平仄、对仗便是次要了。

(推荐华旭的《格律诗二十四讲》,简单易懂,超实用的诗词写作入门,如上)

但,绝大多数普通人,一辈子只在第一点里“遨游”,能像杜甫一样,做到意境为先的,万里无一。所以,别试图觉得自己的诗意境大妙,就高举不讲格律的大旗,因为一般人真的达不到那个水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