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 | 走,采蘑菇去

如同我们中国人的种菜基因那样,属于世代捷克人特有的基因则是去森林采蘑菇。

捷克有个说法,不采蘑菇者,不是捷克人。这颇有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思。曾经有权威统计,70%的捷克人都去采过蘑菇。

在布拉格,要找到一片森林,压根不用走远。市区就拥有上千公顷的森林。甚至有的别墅旁边就有盛产蘑菇的森林。所以在这里,采蘑菇并不是一件大费周章的事,更像一场社交活动,约上亲戚,呼朋唤友,走,采蘑菇去!只消就近随便采就能有不少收获。

我刚到布拉格的时候,恰逢秋季,这正是雨后森林里疯狂冒蘑菇的季节。姐姐和姐夫带我“全副武装”,采蘑菇去。柳条筐,小刀,长袖衣服,长裤,高帮胶鞋……一个都不能少,我们拖着各自的孩子,一行人浩浩荡荡奔向大森林。

我姐姐辨认蘑菇的本事,是在布拉格学的,她平时也从网上、书上查阅关于蘑菇种类的资料,加之在布拉格生活这么多年,当地非常有经验的人又带着她采了多次蘑菇,所以她辨认蘑菇毫不费力。牛肝菌,羊肚菌……这些过去听人描述过,但没有亲眼见过的蘑菇们,终于被我尽收手里。我边采边在实践中“学习”,时不时要举起蘑菇问问,这个有没有毒,那个可不可以采。我和女儿采完的蘑菇,最后姐姐和姐夫还要再把一道关,他们采蘑菇多年,经验丰富,练就了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不对劲的蘑菇来。我曾把波地钟菌(一种毒蘑菇)当成了羊肚菌。

捷克的蘑菇,不光品种多,产量也丰富,经常一采就是一两筐。吃不掉的蘑菇,我们就晒干,或者焯水冷冻。由于蘑菇的多产,捷克语中有很多跟蘑菇相关的俚语。比如,与我国雨后春笋说法异曲同工的则是雨后蘑菇。形容一个人酒量大,就说这个人跟一个蘑菇似的喝。如果今天谈事情,别人问你谈得怎么样,你说一句“蘑菇”,那就代表没有收获和进展。

捷克各城市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蘑菇组织、协会和俱乐部。这些组织每年都要发行刊物,举办蘑菇品种展览会,还有采蘑菇大赛。

甚至捷克的书籍、唱片、游戏、电影,都离不开蘑菇。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就是捷克作家兹德涅克·米勒的作品,其中专门有一集叫做《鼹鼠和蘑菇》。捷克有一家专门开发游戏的公司,名字就叫“鹅膏菌”,游戏跟毒蘑菇鹅膏菌一样,依我看,这名字倒是十分贴切,鹅膏菌致幻,游戏亦是如此,太过于沉迷游戏,总是要深受其害。

在捷克生活了几年,我也学会了几种当地的蘑菇菜式:蘑菇煮蛋,还有跟东北小鸡炖蘑菇地位相当的蘑菇炖牛肉……其中,蘑菇土豆浓汤,我做得已经很熟练了。绵软的土豆,滑嫩的蘑菇,混合着淡奶油和莳萝的香气,加一点醋又能中和奶油的腻,味道马上立体又丰满,再配个温泉蛋和烤面包,完美!这道汤菜,在每年的蘑菇季,一定会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