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咖朋友》第一季首播引热议,生命终结前,什么是“最好的告别”

武汉晚报‬9月16日讯(记者江梦晴)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10天,面对罹患癌症的至亲,我们该如何好好告别?    

9月15日,在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视频号上首发的《我的大咖朋友》第一季第一期“最好的告别”,有35年肿瘤科临床工作经历的医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阅尽生命终点的生死悲欢,为大家温暖讲述关于生命的答案。

《我的大咖朋友》第一季首期“最好的告别”。

许多观众看后泪眼潸然,热烈地跟评、转发、推介:“让人落泪的故事,让人沉思的话题”“讲述人生大事,疗愈又有意义”“敬畏生命,我们不仅需要医治躯体的痛苦,也要注重心灵的安慰”。

如果死亡与疾病避无可避

如何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视频开始,袁响林教授讲述了一个14岁小女孩和她心爱的吊兰的故事,讲到最后自己也忍不住哽咽。当穷尽所学也无法逆转稚嫩生命的消逝,袁响林感受到了作为医生深深的无力感。

在小女孩生命的最后时间,照顾她的医生和护士、同学们在病房陪她度过了一个温馨的生日。临终前,小女孩将心爱的吊兰托付给了袁教授。至今,他已默默养了5年。

“生命的顽强、尊严、美好,如画面展现,闻者感动不已。”袁教授的娓娓道来让评论区里不少观众破防,同济医院肿瘤科护士安宁(化名)也是深受感动的观众之一。她看完给长江日报记者分享了她送别亲人的经历,5年间,她送走了两位至亲。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主任袁响林教授。

尽管在肿瘤科当了27年护士,临床照护、安抚过许多疾病终末期病人,可当从护士变为患者家属,选择治疗方案时,她也无法理性地面对。5年前,父亲因肝硬化晚期离世,她留下深深地遗憾:最后2个月,当父亲提出想回家,安宁劝说继续留院治疗。“总想着还有办法没试过。”直到父亲停止呼吸,她才渐渐意识到,“家属忽略病人自身心愿,竭尽全力祈望延长生命,不一定是最好的决定”。

抱着对父亲离开的歉疚,今年3月大伯被诊断肠癌晚期时,安宁支持大伯回家疗养的想法,帮忙做婶婶和堂哥堂姐的思想工作,让大伯按自己的意愿,相对舒服地跨过生命的终点。“如此,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会走,无论是哪一天我们都不遗憾。”

9月11日清晨,81岁的大伯在梦中长眠,没有经历什么痛苦,走得很安详,前一晚,还和家人一起过了中秋团圆夜。

让通往生命终点的人

走的更安详更有尊严

安宁两段不同选择的临终送别,或许是很多罹癌家庭治疗选择的缩影。《我的大咖朋友》第一季第一期“最好的告别”播出后,在微博上也引发相关话题讨论:面对至亲死亡不可逆你怎么办?话题下设置了四种临终告别做法,网友积极参与投票,67%的网友选择尊重至亲意愿,最好的告别是心安;17%的网友选择拼尽全力抢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6%网友选择回家保守治疗,拟好遗愿清单,陪伴病人尽量实现。

亲人临终,是每个家庭都会面对的艰难而又残酷的问题,家人的认知、观念,以及作出的选择,都会影响病人最后一段路的质量。

“在我国经常提优生优育,很少提优老优死。死亡教育非常缺乏,特别是对癌症病人。其实拼尽全力抢救是爱,让家人没有痛苦地离开也是爱。”袁响林教授表示,“最好的告别是心安,努力地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不留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坦然接受死亡,患者家属不要害怕和回避‘留遗言’,要鼓励他说出想说的话、还没有完成的心愿,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你就在他身边。”

袁响林为患者做检查。

目前,袁响林教授和肿瘤科团队周婷、付强等医生正在准备尝试借助人工智能,依托于临床数据支撑,建立评估模型,测算出终末期,以便让病人和家属,在临终前做出更理性的选择,达到“优逝”的目的,让通往生命终点的人走得更安详更有尊严。

【编辑:余丽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