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被杀?是刘邦心胸太过狭窄,还是令有其因?

公元前196年,吕后在长乐宫中派人杀死了韩信。吕后让人用布袋把韩信套起来,装在长乐宫钟室的大钟下面,让韩信悬空在半中央,然后用竹竿将韩信刺死。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虽然提到了韩信之死,但没有具体说他是怎么死的,不过在一些野史的记载中有说到韩信临死之前的情况。当时,刘邦打下天下后,曾和韩信约法三章,对韩信”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所以,吕后才想了这么个法子,对韩信下手,了却了刘邦心中那一块想下手却无从下手的心病。

为什么刘邦非取韩信的性命不可,为什么曾经的好基友要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为什么韩信作为汉初三大功臣之一,落到了如此下场。其中的缘由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呢?

一、韩信的崛起

韩信是淮阴人,年少的时候家庭很贫穷,得益于他人的资助,他才能够有口饭吃。当时,有位夫人在河边洗衣服,她见韩信可怜,便每日给他送饭吃,这一来一去竟有十年之久。韩信对此,感激不尽,称自己日后若是飞黄腾达,必定报恩。

后来,韩信先是追随项粱,项粱失败以后,来到项羽的部队,他数次进策,但是项羽始终没有重用他。于是,他决定投奔刘邦。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视他,只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食的小官。

有一回,他和同伴因为某事触犯了法律,按律这是十三人都应当斩,轮到韩信的时候,他目光凝聚,毫无畏惧,面对杀气腾腾的夏侯婴,质问他汉王不是想要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害壮士。夏侯婴见其相貌堂堂,非同一般,就报告刘邦,将其留了下来。至此,韩信虽保住了性命,但还是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韩信曾与萧何数次交流,萧何觉得此人是个人才,非常看好他。那会,刘邦行军来到南郑这个地方的时候,队伍中有很多人逃走,韩信觉得自己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他也准备逃走。

此事被萧何知晓,萧何听说韩信已经走了,连忙去追韩信,这就是“月下追韩信”的由来。萧何这一走,被刘邦知道了,刘邦还以为萧何逃跑了,十分生气。萧何回来以后告诉刘邦,不是自己逃跑,而是去追回一员猛将。

刘邦问萧何自己为什么要用韩信?

萧何说: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这句话是几个意思呢?从这句话里面萧何其实告诉刘邦了,第一韩信是个军事奇才,绝对非同一般,刘邦若是想称霸天下,那就要重用韩信。第二韩信心气极高,你不用他,他自然会找别的地方去投奔,到时候,你想找他回来,他都不会回来。

这句话的意思,刘邦其实听明白了。

为什么萧何说一句话,刘邦就听进去了,首先刘邦非常信任萧何,他肯定知道萧何对他提意见不会有假,其二,萧何和韩信已经接触过,萧何作为刘邦的左右手,见人无数,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他心知肚明。

那么按照当时的形势,刘邦其实非常需要一个像韩信那样具有军事天才的大将,好帮他开疆扩土,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萧何的眼光毒辣,看人很准。

但是,问题也在这里,韩信他不是一般人,这个人有能力有本事,但是很难驾驭。

二、韩信之才

韩信一开始投奔刘邦,也有他的需求,那会他是个普通人,什么都没有,他需要有平台来发挥他的才能,而刘邦正好需要人才,所以他们一拍即合。

但是韩信到底有几斤几两,刘邦还是不太确定。因此,他要先试探他。他问韩信,你认为我能够打败项羽吗?

韩信娓娓道来,分析得头头是道。

韩信告诉刘邦,项羽的优势他善于打仗,对手下人仁爱恭敬,但是他不愿意重用贤能,而且等到真正分封利益的时候,他又不愿意把好处分给别人,所以许多人对他很失望。况且,他打下天下以后,居然不定都关中,而要回到彭城,还杀死了义帝,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不对的。

但是刘邦你恰恰相反,进入武关以后,你废除了秦朝的苛法,善待百姓,虽然你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爵位,还被分封在蜀中,但是秦地的百姓都很爱戴你,假如你举兵东行,他们肯定会支持你。

刘邦听了以后很高兴,那一年八月,刘邦就带着韩信等人朝东进攻。

刘邦在进攻项羽的道路上,东边的很大一块土地其实都是韩信打下来的,他自己的兵马长期反复在荥阳两侧,来回徘徊,若是没有韩信,刘邦可能寸步难行。

而且,韩信打仗善于观察,出其不意,变化多端。

比如,韩信攻占魏地,打败魏王豹。

当时,魏王豹增派了部队主力驻守在浦范这个地方,为了堵住黄河渡口的临晋关。韩信看到以后,假装增加兵员准备渡河,实际上他暗中派士兵在夏阳这个地方,用漂浮的木质大盆横渡过去,偷袭安邑这个地方。魏王豹没想到韩信这招声东击西,威力巨大,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最后被韩信抓住。

还有韩信、张耳与赵王陈馀一战,他假装要跟赵军硬碰硬,私底下又派两千轻骑兵偷偷潜入赵军的部队,插上汉的旗帜。赵军和汉军正对打到一半,一见阵地都被别人占领了,没有一会,军心就乱了,赵地妥妥拿下。

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又派韩信去平定齐地,韩信带着兵马渡过黄河,追杀到齐地,遇到前来救援的楚军,韩信与楚君大将龙且大战。

有人劝龙且,韩信从那么远的地方前来进攻,车马劳途,我们先不要打,围堵起来坚守,活活困死他们。龙且不听,非要跟韩信,这样方能显示他的能力。

韩信和龙且隔着潍水布阵下局,韩信连夜缝制了一万多个口袋,里面装满沙子,将其铺满潍水的上游,然后带着一半士兵渡过河水,前去与龙且应战。韩信假装打不过,急忙撤退,将龙且的军马引到潍水的时候,韩信叫人挪走了沙袋,河水汹涌而至,龙且的士兵们没有反应过来,很多都被冲走了,最后,大伙都四处逃散。这场战役,韩信又赢了,他轻轻松松夺下齐地。

此时的韩信,势力非同小可,他不仅能与项羽抗衡,也能制衡刘邦。

三、韩信之死

当是时,整个战事几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韩信占据齐地一侧,倘若他倒想向刘邦,刘邦就能赢,倒向项羽,项羽能就赢。

那会,项羽曾写信给韩信,希望他支持自己,韩信没有答应,他说刘邦帮助过他,他不愿做对不起刘邦的事。

也有说客蒯通劝说韩信,要不就自己霸占一方,和刘邦、项羽相抗衡,以你的势力他们肯定不会轻易进攻。韩信又拒绝了,他说自己不忍背叛刘邦,因为刘邦始终没有夺走他的齐地,所以他不愿意这样做。

后来,刘邦被围困在固陵这个地方,他使用了张良的计策,招来了韩信,在垓下与项羽大战,这才彻底打败了项羽。

在刘邦的整个进攻生涯中,韩信几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刘邦和韩信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尽管,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对于刘邦来说,这虽然是一员猛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脱离自己的掌控之中。在进攻项羽的时候,刘邦的确需要借助他的实力,但是在他平定天下之后,韩信就成了一颗定时炸弹,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刘邦想到这里,晚上都睡不着。

果然,韩信几次想要造反。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把韩信从齐地迁到了楚地。汉朝六年时,刘邦就听说韩信要造反。刘邦使用计策,把韩信骗到陈县这个地方,他说是自己曾梦游到这里,和韩信聚会,等到韩信一来,他就叫人把韩信绑了起来,带回洛阳。

韩信还是不甘心。那会,陈豨被发配赵代之地,驻守边疆,韩信私下里跟他说,你去的地方都是精兵,如果你有一天造反,我肯定会在宫中配合你。

结果真的有一天,陈豨造反了,为了此事,刘邦亲自前去平定叛军,吕后便同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到长乐宫中,杀死了他。

刘邦回来以后,听说这个事,既高兴又惋惜。

《史记》中记载:

“高祖已从希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这个且喜且怜之,非常形象地描述出刘邦当时的心情,他既喜欢韩信这个人,又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

刘邦问吕后,韩信死之前有没有说什么话?

吕后说了一句:“信言恨不用苦通计”

韩信说,很后悔当初没有用蒯通的计谋。

韩信的意思可能是责怪刘邦最后还是要杀了他,但是其实想想,刘邦和韩信的关系你就会明白,刘邦是不得不杀了他,因为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而韩信这个人始终是个活跃分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他背后一击,他能不害怕吗?

人跟人的关系其实是复杂的,韩信和刘邦在此之前,曾经肯定也产生过信任,但是当韩信的势力慢慢增长到能和刘邦相拼的时候,这种信任或许就发生变化了。

韩信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此时的韩信位居刘邦之下,他怎么能甘心?尽管历史里面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猜测,在那么多年的相处中,刘邦和韩信之间肯定有很多的摩擦,这些摩擦使得刘邦不再信任韩信了。

那么对于萧何来说,他该怎么选择?此时的汉朝已经平定下来,他难道还要再帮一次韩信,将天下再次搅浑吗?

萧何也在抉择。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形势变了。

历史最终站在了刘邦这一方。

倘若韩信换一种心态,安然处之,放下争权,是不是又会有一个不同的结果呢?

其实人和人的关系不就是如此吗?没有绝对的好兄弟,也没有绝对的对手,一切都是利益和人性使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