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学嘉年华|探访:细看返回舱,空间站里get航天员同款“天宫”生活

 9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的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中,浓厚的航天气息扑面而来。“光年深处” 深空探索主题展带领公众跟随中国航天的脚步,一起去探索星辰大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首次在国内展出,公众还能走进模拟空间站,体验宇航员的生活。




▲观众在参观神十三返回舱

本次展览分为“仰望星空”“脱离引力” “造访月宫”等七大主题,集中呈现我国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以及最新成果。


今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完成六个月的飞行任务后,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为我国的深空探索事业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本次展览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自太空返回地球后将首次面向全国公众展出。

▲展厅内设置的多媒体互动展示区

▲观众可近距离观察航天服的细节

走近返回舱,观众就能清楚地看到舱体被灼烧的黑色痕迹,那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曾“征战宇宙”的见证。“这个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是我们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之一,”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普教育展览中心策展人栾瓛告诉记者,在展览现场,观众不仅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返回舱实物,直观地感受返回舱上的黑色灼烧痕迹,还能看到返回舱的降落伞。“返回舱顶端的圆盖,降落伞就是从这里弹出来的,”栾瓛指着返回舱对面的墙壁说。在那里,悬挂着一面巨大的红白花纹的降落伞,“这个降落伞也是实物展示,它是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成功着陆的重要关键,”他说。

▲“东方红一号”展

除了返回舱、降落伞,本次展览还展出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火箭残骸、航天服复制品等宝贵的展品。

▲展厅内设置的多媒体互动展示区

▲展厅内设置的多媒体互动展示区

▲展览展出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火箭残骸实物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中国航天的新纪元。为了更好地重现昔日场景,让公众也能感同身受地体验曾经的激动,本次展览还对外展示了两份珍贵的报纸原件,并专门设立发射区,同时矗立了一块刻着“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的石碑,完美复刻了当年“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场地,让观众在《东方红》的动听乐曲中,切实地感受当年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瞬间。

活动期间,展览还提供了诸如VR互动体验、互动在线答题等多种科普娱乐活动。届时,公众不仅可以学习更多航天知识,还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建设月球基地、太空种菜等太空活动。同时,展览期间还将推出院士、专家报告会,“火箭制作”“月球基地搭建”等科学实践活动,面向公众普及航天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从而激发青少年逐梦星空的热情。

你是否曾经好奇,航天员在空间站里要怎样洗澡,他们每天都要怎样吃饭?你是否曾经好奇,在“天宫课堂”上一堂课,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疑问,这个秋天,带上你的好奇心,快来北京科学中心找寻答案吧!



▲观众在体验天地对话

▲展览细节

北京科学嘉年华现场,以科普大篷车为主要形式,直观形象地打造了一处“地上模拟空间站”,为公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天科普主题展览。

▲舱内展示的航天员生活空间

▲感受太空种植的乐趣

作为北京科学中心的首创展览,“走进空间站”主题展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其中,一号车的展陈空间设计为2022年7月25日刚刚完成对接的“问天实验舱”的工作舱,舱内布置了生命生态实验柜、空间观测舷窗、变重力科学实验柜等实验单元,公众可以通过VR设备,在这里身临其境地感受航天员在宇宙中工作的情景。

▲体验航空舱操作台

▲观众在展厅内参观

在二号车打造的“天和核心舱”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太空厨房、马桶及睡眠舱,还能在太空健身房中像宇航员一样骑车锻炼,甚至能够透过舷窗体验“从太空远眺地球”的感觉。

▲体验宇航员在核心舱骑单车锻炼

▲观众在拍摄空间站淋浴设备

当人们穿过“问天实验舱”“天和核心舱”,就来到了最精彩的“天宫课堂”。在这里,展览不仅设置了“王亚平同款”的天宫课堂实验小单元,还能有机会重温“天宫课堂”中“天地通话”的温馨一幕,体会从宇宙中传来的科学激情,领略航天科技的魅力。



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制作

图文统筹:阮帆

视频统筹:姚世春

撰文/记者 王雪莹   摄影:张星海  动图:王雪莹

(来源:“北京科协”微信公众号)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