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生态监督」中国这十年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哪些成就?环境部部长用这6张照片讲述

9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上介绍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在现场,黄润秋举了故宫星轨图、白洋淀水质改善,青岛灵山湾等多个实例,来介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在谈到一些环境质量的具体数据时,他也是如数家珍。

中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黄润秋在会上晒出了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轨图,夜空中繁星闪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星轨。

摄影/中国环境报 邓佳

“要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要空气质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所以,这张图是北京这些年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真实写照。”黄润秋说,从数据上来看,2013年北京的PM2.5是89.5微克/立方米。2021年是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下降了近2/3。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也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2天。所以说,从“APEC蓝”,到“阅兵蓝”到今年的“冬奥蓝”,如今蓝天白云在北京几乎是常态,不再是奢侈品。

摄影/中国环境报 邓佳

北京的变化只是我们国家空气质量变化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这十年空气质量都显著改善。十年来,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也超过一半,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了51%。我国是第一个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被誉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

从全国范围来看,空气质量指标PM2.5全国的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进一步降到了去年的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优良天数比率去年达到了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根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2013年到2020年这7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相当于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启动实施以来30多年的改善幅度。

过去十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

过去十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各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水污染治理的典型。

摄影/中国环境报

黄润秋以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为例,白洋淀水质过去长期是劣V类,雄安新区设立以后,河北省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2021年,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III类标准,实现了从劣V类到III类的跨越性突破。

“大家可以看看这幅图,不管是水质也好,湖岸的生态景观也好,白洋淀成为一道人水和谐的亮丽风景线。白洋淀里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一些土著鱼类也在逐渐得到恢复,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华北平原的明珠重放异彩。”

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部将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转变,尤其是加大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补齐短板、提高质效,不断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深入,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摸清家底,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土壤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污染风险得到了基本管控。

黄润秋提到,上海的桃浦工业区是1954年建成的一个化学工业区,曾经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很重,这些年对腾退的污染地块进行有效的治理和修复,这个园区现在已经成为市中心很漂亮的绿地了,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生态修复的标杆。

摄影/中国环境报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建成涵盖8万个点位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我国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基础性法律。

“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部首先在强化源头预防方面,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了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将1.8万多家企业纳入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依法依规对全国4万多个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累计将1500多个地块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严格准入管理,没有达到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不得作为“一住两公”用地。

彩鹮、长臂猿等濒危物种数量不断扩大

过去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彩鹮再次出现,海南的长臂猿也迎来了新的成员,“失踪”百年的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也再次被发现,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它们种群都在不断地扩大。

摄影/中国环境报

黄润秋介绍,这十年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有效巩固的十年。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稳步推进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试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和濒危物种的拯救工程,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我们制修订了生物安全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20多部法律法规,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在制度举措方面,我们首创设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把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我们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了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黄润秋说,通过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物种得到了初步恢复,洞庭湖2021年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物种比2018年增加了30种。

这十年,我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尺度进入最严时期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些企业利用暗管,从地下向江里排污,一般情况是很难发现的,但是在我们的红外成像仪下,无处遁形、暴露无遗,这些企业得到了应有的严肃惩处。”

摄影/中国环境报

黄润秋介绍,在执法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充分运用了现代遥感、大数据这样一些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以及走航车、无人机、无人船这样一些现代化执法装备,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问题发现机制,精准识别问题和线索,大大提高了对恶意排污行为的发现能力。

这十年,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同时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力度,助力高质量发展。

(透视社综合人民日报、海报新闻、中国环境网报道)

编辑:程艺

校对:柒月

审核:龚紫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