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上海名园有一个富于诗意的园名,出自王勃的名篇|睡前分享

江南深秋,树木仍很绿,只是绿得更深。在嘉定秋霞圃那棵古银杏上,繁枝密叶都染了一片金黄,兀然于即山亭旁,成为秋霞圃中秋的精灵。桂花将开未开,空气中飘袅着若有若无的馨香,而成片的枫叶则红得像燃烧的火焰,格外显眼。

今年,秋霞圃迎来了它520岁的生日。秋霞圃如味道醇美的花雕,如故事丰富的历史长卷,宜细品,宜慢读……

建于520年前的“龚氏园”

秋霞圃的前身称“龚氏园”,520年前,明朝工部尚书龚弘历尽宦海波澜,回到温馨的故土,构筑晚年归隐之所龚氏园。龚弘在嘉定隐居13年,朝廷多次召他复官,他均婉拒。乡贤侯峒曾先生称他“身历六朝,治行为天下第一”“终身介洁,守郡六载,病且死囊无十金”“善为篇什,著述甚多,而不以文名”。

明朝正德皇帝也深知其人,称他为“干事老臣”“智者乐水”。

龚弘是位治水高手,他长期同水打交道,熟识水的习性,个性中自然多了几分水的淡泊、宁静和睿智。他营建的这个规模在“十亩之间”的园址就选在嘉定东城,前有练祁河,后有清镜塘。创园之初,龚氏园并不华美。龚弘玄孙龚锡爵在《大司空蒲川公遗事》一文中称,龚氏园约在十亩之间,建筑简陋,仅“自门土垣而已”,只是一所普通的宅第。

龚氏是嘉定最早,也是延绵时间最久的文化世家之一,龚氏一族共出了13名进士,有“江南无二”之誉。龚弘的先辈龚明之为南宋乾道进士,所著《中吴纪闻》一书,记载了吴中地区的风土人情、逸闻轶事、人物言行及社会状况,是一部重要的史料笔记。致仕之后,龚弘志在立言。他在龚氏园内足不出户,以丰富的阅历,用5年时间完成了《续中吴纪闻》,作为龚明之《中吴纪闻》的续集,实现文化世家的诗礼传家。可惜,这部著作未能传世。

徽商汪氏还园传佳话

龚氏园同当时的其他江南私家园林一样,建成后逐年添建一些景物。但人事有代谢兴废,龚弘逝世后,到其孙子龚可学时,龚氏家族开始衰败,又逢时局变化,不得已将龚氏园售给汪姓徽商。

后来,龚可学之子龚锡爵考中秀才,乡试缺乏路费,向汪姓徽商要求添价。商人说:“价不可加添。秀才若中举,我无偿奉还园子。”后龚锡爵果然中举人,汪氏也不食言,果真将龚氏园归还。万历年间,龚锡爵又中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为官清廉干练,颇有政绩,龚氏家族再度兴盛。在致仕回乡后,龚锡爵将龚氏园修葺一新,增加了丛桂轩、浴德堂等建筑,形成规模,大放异彩,成为江南一座著名的文人园。

诗人程嘉燧、画家李流芳、书法家娄坚、金石家宋珏、学者马元调,常在这里吟咏、泼墨、品茗。“园林之宴无虚日”,秋霞圃成为嘉定文人墨客的艺术沙龙。

园林的荣枯、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交织。然而,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龚氏园经历了多次兴衰。明清易代之际,龚氏后裔参加侯峒曾、黄淳耀领导的抗清斗争,有12人壮烈殉节,龚氏园随龚氏家族一起衰落,后仅剩两堵危墙。

龚氏园易名秋霞圃

清代顺治年间,龚氏园再次易主汪氏,更名为“秋霞圃”。

这个富于诗意的园名,出自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至乾隆时期,秋霞圃内辟有桃花潭、池上草堂、数雨斋、岁寒径、松风岭、寒香室等数十处景点,“木石亭馆极一时之胜”(宋琬《集秋霞圃》)。

文人学士又纷纷云集于此。

清朝八大诗家之一宋琬走访寒香室,写下“一径藏秋壑,萧然见竹庐”。诗人赵俞驻足柳云居,留下“林庐清洒见遗风,六世藏书在此中”。王鸣盛、钱大昕眼中的秋霞圃则是一幅少女游春的风俗画,分别留下“陌上女郎联袂出,即山亭子探春来”和“烧香才罢游园去,延绿轩前白相回”,可以想见乾隆年间的社会稳定、经济富庶。

直至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汪氏衰落,秋霞圃改属城隍庙后园,沾染了更多的人间烟火气。这里曾是演戏的剧场,盛极一时,有“日日城隍庙”之称。1911年后,有识之士戴思恭、浦泳等人曾在这里兴办启良学校。

韬光养晦的“米汁囊”

宋代李格非在《书洛阳名园记后》中说:“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以此观秋霞圃的兴废亦然。

“乾嘉盛世”后,屡次战乱使秋霞圃仅剩湖石数堆,荒池一泓;日本侵略军染指秋霞圃后,园中匾额被毁之七八,秋霞圃花木凋零,破败不堪,几成废园。

而爱国志士保护园中珍奇的故事也很精彩。园中有一块奇石“米汁囊”,高盈二尺。据光绪《嘉定县志》记载,每逢阴雨天,石面就有水珠溢出,色如米汁。抗战爆发后,为防止这块名石落入敌手,人们用石灰涂掉了“米汁囊”三字,将它隐藏在假山群中,藏匿了半个多世纪,直到2001年才重见天日。

1962年,秋霞圃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古典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曾在1963年的《文物》上发表《嘉定秋霞圃》一文,对秋霞圃的历史地位和艺术特色作了高度评价,称秋霞圃“叠山绝佳”“春夏时浓郁,秋冬时萧疏,给人以不同季节的感觉”。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秋霞圃,在陈从周、程绪珂先生的精心指导下。秋霞圃于1980年、1983年先后二次修缮扩建,于1987年修复工程全面竣工后开放。秋霞圃分为桃花潭景区(原龚氏园)、凝霞阁景区、清镜塘景区和城隍庙等四个景区,将历史上相邻的三园一庙有机地合为一体,基本保留明清风格、江南文人品位。如今,全园占地3.28公顷,总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

好一座“城市中的山林”

秋霞圃有“城市中的山林”之美誉,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桃花潭景区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共有景物20余处,由水池、建筑、山石、曲桥等组成。池潭呈长方形,东西约50米,南北6米至10米。池周叠砌湖石,东部水口断岸处架三曲桥和题青渡,有源出山涧、活水汇通之感。旧时,因潭岸植桃花,故有“桃花潭”之名。

池北主建筑是四面厅,轩敞华丽,前部月台凭栏,对植盘槐,与南山遥对,故又名“山光潭影”。四面厅以西由曲廊连接延绿轩,此轩是汪姓园主于清康熙年间修建;厅东侧游廊通至枕流漱石轩,可收纳北部清镜塘景致。延绿轩前有黄石叠成的归云洞,所堆石壁古拙自然,其上筑即山亭,登临可俯览园内诸景。碧光亭即在其脚下,此亭因三面临水,如卧水上,故又名“扑水亭”,亭中可观潭岸大部景致。

桃花潭以南主景是南山,东接三曲桥,西有池上草堂。南山长40余米,由湖石叠缀而成,古木参差,冈峦叠翠。中间开幽径,分南北两冈。陈从周说,“(这)是一个大手笔,这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还不多见”。南山峭壁石矶下,筑贴水小径,湾口架石板,崖上有明朝“嘉定四先生”之一娄坚所题“渉趣桥”三字,与南山的浑然厚重相比,有横披小卷的玲珑之美。

池上草堂临水而建,因形貌如舟,故又名“舟而不游轩”。此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3楹7架,歇山式。堂前湖石,植芭蕉、海棠、南天竹等,修美清幽。堂东为半亭,临水有护航靠,面北与即山亭成对景。池潭西岸是建于明代的丛桂轩,歇山翘角,颇为雅致。北眺为苍翠的松风岭,轩南有三星石,东望与凝霞阁景区遥对借景。西侧有两棵百年金桂,周植四季佳木,点明《楚辞》中“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的旨趣。

秋霞圃内不仅景观丰富,而且文化内涵深厚,名人雅士们为秋霞圃所撰楹联有94副,还有大量的诗文。清末秀才、知名学者、创办“秋霞诗社”的周承忠先生编著了《秋霞小志》一书,有详细的记载。

爱国民主人士、嘉定人胡厥文先生于1982年和1984年先后两次重游秋霞圃,写下了两段充满童心的留言:“秋霞圃是我童年常游之地,今年余已八十有七,乐甚,又觉年轻了。”“百年一瞬,幼年游嬉于此,今日重来年已九十,怀想当年不觉童心之复炽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陶继明文字编辑:沈轶伦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huisong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