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乱世医者,时代波澜下的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

112年前,1910年的上海,在日俄战场上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方三响、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孙希、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姚英子——这三个出身、性格、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选择了同时踏入一所刚刚成立的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选择了沉浮跌宕的医海生涯。

这是马伯庸最新出版的小说《大医·破晓篇》的开头。他要从三个蒙昧天真的少年开始,用他们成长、蜕变的经历,讲述那段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的故事。

6bf6bfca88e89273b11fb6abc88efec.png

马伯庸《大医·破晓篇》

在清末的大变局时代,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先后多次组织队伍参与上海鼠疫、皖北水灾、武昌起义等抗疫救灾活动。马伯庸在《大医》里,巧妙地将三个主人公的命运牵扯进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中。

作为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三个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比普通医生更加沉重。哪里有疫情、灾害、战争,就要去哪里救死扶伤。上海鼠疫、皖北水灾、武昌起义……晚清时局的跌宕起伏,无时无刻不牵扯着三人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从三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三名出色的医生,在一次次救援中感悟到,何为真正的“大医”。

因为历史背景的真实,读者还会在这本书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比如上海第一家女子专科医校——女子中西医学堂校长张竹君、国民党早期元老陈其美、中国公共卫生先驱者颜福庆等等。时至今日,这座故事中的医院依然屹立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院内,只是变成了院史馆。

马伯庸的小说,擅长从普通小人物的感受出发构筑故事。或许是因为这样,马伯庸往往能在一些极其细腻的细节中,让读者感同身受,深深代入。马伯庸说,“我觉得历史始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些群众本身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不多,我希望能够为这些小人物树碑立传,能够让读者感受得到真正的历史的创造者到底是什么样的。”

28704b17055213b14cf5cf67d682149.png

马伯庸/图源网络

例如,在《大医》中,姚英子出身豪富,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娇蛮大小姐,第一次出校实习,就要面对着冲毁一切秩序的洪水及之后的人祸。极端情绪冲击之下,她抛下自身安危,决心接受一名残疾乞儿的求助,去救一名不知道名字的孕妇。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第一次面对病人的死亡,从此更加明白一名救护医生的责任。

虽然这是马伯庸少有的“相对正统”的小说题材,但其见微知著的历史细节处理和一如既往紧张感的营造都恰到好处。马伯庸向来擅长制造快节奏紧张感,但当“快节奏”放到了尚不足够发达的近代医疗和通讯技术背景下时,便显出了一种“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却能创造出人为奇迹”的微妙的惊喜感。

比如方三响和孙希等人救治病人时,手术中伤者突发动脉痉挛,方三响利用智慧迅速采取了危机解决方案。在这段情节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专长,在一系列饱含冲突的对话和行动中彰显,既紧张又活泼。类似的设计还非常多,鼠疫的检疫、皖北水灾的病理分析……找准了专业背景下快节奏的合理性,让《大医》既有推理小说的刺激感,也有蒙太奇电影的镜头感。

这本书的创作源于马伯庸2017年受邀参加的华山医院职工文化讲座。那座建于1910年的哈佛楼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创作者,他开始考虑,如果通过医院或医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诸多大事件和大人物,会如何呢?

7a700542ba74a00c8c74e5a7d03c81a.png

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照片/图据出版社

毕竟在《大医》精彩的故事背后,是厚重的历史。为此马伯庸开始有意地搜集各种相关资料,购买民国医学相关书籍,每天读几份老《申报》,走访了很多老医生和老专家,甚至还考虑过找个医科大学报一门基础课。

马伯庸认为,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也是学习整个中国近现代医疗史的过程。他坦言,自己落笔时已经做了心理建设,但依然大大低估了创作难度,中途好几次想过要不要放弃,但是总感觉被医界先辈们激励着无法停笔。

在他的设计中,这个故事要从清末一直讲述到新中国成立前,每一个时代的医疗发展情况都是不同的,医疗常识和手段也和当下的认知非常不同。比如,1900年才有血型的概念,1911年才普遍接受输血需要匹配血型。再比如,青霉素(旧称盘尼西林)1943年才在美国实现量产,在1945年前中国还是靠磺胺来抗菌。诸如此类细节的把握,都需要马伯庸尽力考究。

苏州大学教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读完《大医》后,评价该书是一部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具的上佳作品,他说,“通读全书稿,精彩纷呈,可圈可点之处甚多……飞扬的文采,使本书的写作犹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令人陶醉。希望能够早日付梓以飨读者。”

本周书籍推荐

《友谊的辩证法: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集1928—1940》

友谊.jpg

作者:

西奥多·阿多诺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刘楠楠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阿多诺和本雅明留存至今的全部121封信件,并附有详细注释。

作为德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位大思想家,本雅明和阿多诺之间的友谊一直被学界津津乐道。阿多诺不仅在经济上和实际事务上,更从精神上始终支持着本雅明;两人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同盟,相互信任,彼此激发,这些都反映在1928—1940年间的通信里。

这些书信记录了两人非同寻常的深挚友谊和思想碰撞,从侧面描绘了一幅动荡时代的历史画卷,见证了犹太知识分子在黑暗历史时期的悲惨遭遇。

《救命啊:急救员的29场笑泪尖峰时刻》

就没.jpg

作者: 

杰克·琼斯

译者:高天羽

出版:北京日报出版社

院前急救的世界,是街头突发心脏停搏时的分秒必争,是午夜把坠落者抬出迷宫般的工地,是在六平方米的斗室里现场接生并紧急救治无呼吸新生儿(还要应付只会添乱的准爸爸);

也是反复给执拗的病人讲解吃止疼片无害,被情绪激动的精神障碍患者刁难、咒骂乃至殴打;甚至还有调度的奇怪分诊和流程中的制度性荒诞……

朝九晚五的办公室职员,为何转投了这个路上行当,不分昼夜地拼命?这份职业又给人怎样的纷繁经历和内心体验?

作者杰克·琼斯感叹:开着救护车,体味人生百态,这是救人一命,还是只想自己大呼救命?

《不被定义的女性》

s34280823.jpg

作者:马小韵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不是女性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而是她们会有意无意地隐藏自己的声音。”

长期关注女性心理的马小韵博士认为,如今,很多女性依旧被限定在男性视角标准下的各种规则里——总在默默努力,焦虑自己不够聪明、漂亮、贤惠、独立;在很多场合用听代替说,有意无意隐藏起自己的想法;即便拥有足够的能力,却也很少去挑战什么……

在21世纪,女性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发展自我的机会,但她们既不能复制男性,又无法沿袭母亲、祖母的经验,那么她们该成为怎样的女性?

《书店不屈宣言》

书店不屈.jpg

作者:

田口久美子

译者:季柯南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化大潮汹汹来袭,电子图书对纸质书造成强烈冲击,生存日益艰难的书店,都在做怎样的挣扎和努力呢?

《书店不屈宣言》是日本书店经营者田口久美子的书店观察日记,她说,“我就像一名孤军奋战的战士,自认为有责任记录下’处于巨变之中的书店行业’的现状。” 

本书以和不同店员的访谈为线索,串连起杂志、漫画、轻小说、童书、语言类书籍在日本市场上的发展现状,细腻又全面地介绍了书的销售方式和书店店员目前的生活状态。

《婚殇》

s34304722.jpg

作者:叶辛

出版:作家出版社

不同阶层、时代、环境、职业、年龄、经历等有何种婚姻状态?

在《婚殇》里,有上山下乡年代里知青的情感经历,展现农村青年女性的情感需求和人生困惑;有怦然心动、感慨唏嘘的爱情故事,也有当代上海的众生世相、市井小人物的曲折经历;还有城镇化浪潮中进城农民工的婚恋情感问题,上海一家两代人的婚恋观念冲突……

通过书中人物的情感生活,展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困惑、体悟、觉醒与选择,是当代处于恋爱、婚姻、家庭中的人们值得一读的长篇小说。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实习记者 毛渝川 实习编辑 毛渝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