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与铁路的百年情缘

 在中国的城市区划里,与铁路的建设如此紧密相关,济南市槐荫区是非常突出的一个。

在济南市槐村街口,是百年老厂——铁路大厂所在地。这座工厂已经不是一座单纯意义上的工厂,它已经成为济南的一个地标,“铁路大厂”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铁路大厂是济南自开商埠后创建的,专为机车提供维修服务,是商埠最西端的近现代工业设施。厂区内保存着多座百年珍贵建筑和其他重工业符号,这在济南地区已经成为一处再难寻觅、无法复制的近现代工业“活的文化遗存”。

除了历代大厂人,真正能见证百年风雨历程的是厂区内的那些老建筑、老设备。从东门进到铁路大厂,从东向西就有三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百年老建筑,均为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第一座正面和侧面线条简约,显得非常朴实;第二座就显得华丽得多了,据说是首任厂长、德国人道格米里的公寓,所以不管外表还是内部构造和装饰,都具有浓厚的德国艺术气息。而最为雄伟也最漂亮的,是现在位于大厂东门内不远的、现为厂史馆的三层小楼,整个楼里面显得简约中有变化,屋顶正中的三角形阁楼,显示出一种古雅的气质,使整个建筑具有律动感。走进去,一台陈列的老式火车头会让人联想起那个纷飞的年代,从胶东半岛开来火车,带来的不止是潮湿的海风。

在经四路370号的济南商埠博物馆中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定了《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被迫开放通商,实行自由贸易,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自此,中西方每签订一个重要的条约,中国都要被迫开放若干口岸以供通商。由于条约口岸是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情况下被迫开放的,最初被国人看作是丧权辱国的象征,是对中国有百害无一利的事物。但随着条约口岸城市的迅速发展和中外贸易的繁荣,人们对条约口岸产生了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一些开明人士开始从过去的简单排拒,转而认识到开埠通商对中国来说是“利弊参半”,甚至“利大于弊”。随着通商时间的延长,民风大开,人们逐步认识到在虎视眈眈的列强面前,中国只有主动开埠通商,才能挽回利权,进而促进国家富强。

不过,济南开埠的直接动因还在于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

1904年5月,德国据《胶澳租界条约》修筑的胶济铁路即将竣工,中国的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德国势力必将借铁路的便捷,由胶澳一隅向山东腹地扩张,如何保全主权、占据主动,成为山东地方当局面临的重要大问题。时值清廷发布了自开商埠的谕令,山东巡抚周馥与当时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商议在济南自开开埠,最后议决将济南及铁路沿线重镇周村、潍县同时自开商埠。光绪三十年三月十六日(1904年5月1日),在胶济铁路通车前一个月,袁世凯和周馥联名上奏“查明山东内地情形请添开商埠折”。奏折原文是这样说的:“查得山东沿海通商口岸,向只烟台一处,自光绪二十四年德国议租胶澳以后,青岛建造码头,兴造铁路,现已通至济南省城,转瞬开办津镇铁路,将胶济之路相接。济南本为黄河小清河码头,现在又为两路枢纽,地势扼要,商货转输较为便利。亟应援照直隶秦王(皇)岛、福建三都澳、湖南岳州府开埠成案,在于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以期中外咸受利益”。同时,“拟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作为济南分关,更于商情便”。奏折打上去后,仅两周时间,四月初一(5月15日),外务部上折具奏,清廷批准三地开埠。至此,济南开埠正式奏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济南等三地开埠前期均是秘密操作,从奏请到清廷批准,前后只有半个月时间。清廷与山东当局手段之迅速令人惊叹。当时,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就此刊文评述,“德国尝认独占山东全省利益,屡向北京政府要求权力,其所经营者,著著进步。周中丞见此情形,深知其害,遂将济南、潍县、周村镇三处辟为商埠,俾利权不至为德人所垄断。密奏朝廷,即获谕允,忽然宣布万国,德人闻之,亦惟深叹,以其手段之神速而未可如何也”。

济南开埠奏准后,山东当局积极筹划开埠事宜,各项建设也随之展开。1904年农历七月,济南商埠总局设立,负责管理济南市商埠界址内的工程建筑、房地产、工商行政、税务、治安等事务。在潍县、周村设立分局,兼理两地事务。

为将新开之埠建成精心规划、文明有序的新城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山东当局和济南商埠总局参照岳州、秦皇岛等地开埠章程,制定了《济南商埠开办章程》、《济南商埠租建章程》、《济南商埠巡警章程》和《济南商埠买地章程》,极为详尽地规范了开埠有关事项。尤其是在建设规划方面,极具远见地依据铁路走势开辟商埠新区,将济南分为旧城区和新商埠两部分,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改观。商埠区位于济南老城西关外,东起十王殿(今纬一路北端原津浦路宾馆),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二路以东),南沿长清大道(今经七路附近),北至胶济铁路以南的4000余亩土地都划为商埠区,分为福、禄、寿、喜四个区。区内有华洋贸易处、华商贸易处、堆货处、西人住宅处、领事驻扎处以及花园、菜市、营房等,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栈房。

章程是开埠的制度设计,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特别强调开埠的自主权:济南商埠的“一切事权,皆归中国自理,外人不得干预”,还特别指出,电报、电话均是中国主权,“严厉限制,不得由外人设立”。显示出自开商埠中我国行政、司法管理权不受任何外来干涉与限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开埠者自主自强开放政策下的民族主权意识。在《济南商埠租建章程》又进一步强调:济南商埠中,不准划分租界,并取消了土地永租制,土地租契以30年为限,期满后换契,仍定30年为期满。60年期满之后政府可以购回。这就保证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主权。由上看出,济南自开商埠可视为当时国家“新的经济开发区”。这个特许的模式,既避免了国家利权的丧失,又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据老工人介绍,济南机厂是1910年正式开工兴建的,当时正式厂名为“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由德国人管理。因为工厂坐落在济南西郊的大槐树庄,所以当时无论厂里厂外,上上下下都习惯称工厂为“大槐树机厂”。据说,在厂址的中心地带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槐树。当年德国工程师正是在槐树开花的时候来济南搞勘探的,他看到这棵开花的老槐树非常激动,当即在老槐树附近打下了建厂的第一根标杆。到了1943年4月1日,同样是在槐树枝繁叶茂的时候,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建成并投产。当时厂区占地总面积57万多平方米,厂房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有411名工人,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设备配置上,比起同时期建成的浦镇厂、天津厂都要胜出一筹。工厂建成后由德国人管理,主要负责人都来自德国,而且厂里的所有机器说明都是德文,工人根本看不懂。可他们硬是凭借大槐树般坚韧的性格,支撑起了铁路大厂的脊梁,在那个年代占据了机车修理行业的领先位置。工厂初建时,设计月修理能力为蒸汽机车三辆、客车两辆、货车10辆,是20世纪初济南最大的工厂。从此,“铁路大厂”这个名字也就在济南民间叫响了,而且一叫就是百年。

确实,这座大厂已经不是一座单纯意义上的工厂,而已成为济南的一个地标。百年之中,大厂更名十次之多。济南机器厂、津浦铁路管理局机厂、济南铁路工厂、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济南工厂、济南铁路局济南工厂、济南机车车辆修理工厂、铁道部济南机车工厂、济南机车车辆厂……这些名字犹如过眼烟云,随历史推进而变化,唯有“铁路大厂”的称呼留在了民间的语汇中,印在了城市记忆里。厂名前后改了10多次,但大家记得最清楚,也最上口的就是济南铁路大厂。一提铁路大厂,全济南的人都知道。

济南自开商埠后,其交通状况、经济地位和城市功能由此开始转型。山东古老的政治中心随着津浦铁路通车,开启了他的商业梦想,济南由此成为山东省的经济中心和华北重要的商业中心。

100多年后,人们依旧可以在槐荫古老的街头巷陌中回味老商埠的韵味,感受商埠昔日的繁华。谁能想到,铁路再次向这座千年古城施展起了它的魔法。2007年,京沪高铁开工建设,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呼啸着从槐荫西部穿过,惊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有人说,这是济南的二次开埠。依托高铁,沿老商埠向西,55平方公里的济南西部新城在槐荫强势崛起。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国家非物质遗产博览园、国家级济西湿地公园、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宜家、奥特莱斯……继承了百年商埠的文脉与商脉,一个定位“山东门户、医养之都”的城市副中心--槐荫正向世界展示着他的青春与活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