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拍10万张照片,她用镜头记录南京城墙烟火气

南京城墙生着根,一寸一寸朝里长。

600多年里,古老城墙的头顶划过无数日月星辰,脚下盘踞数不清的人与事。朝代更迭、家国血泪、社会变迁、人间冷暖,皆浓缩进一方石砖。

今天,当城墙摄影师刘妙龄摩挲砖块上细微尘屑时,不知不觉融合成历史长河里的一环。

10年,她拍了10万张照片

“我在南京换过许多住所,但每回都挨着城墙,这就是缘分。”年逾60岁的刘妙龄,至今仍感叹自己与南京城墙的奇妙际遇。从年轻求学到工作定居,刘妙龄几十年的生活中总离不开城墙的身影。

2012年,习惯和城墙朝夕相伴的她拿起相机,拍摄起以城墙为主题的影像。10年光阴,超过10万张照片自她手中诞生。从古老建筑到城市地标再到鼎沸人声,流动的光影逐一定格。

“家乡西安也有城墙,到了南京总有亲切感,后来变成归属感。”两座城市在景观上的相似,更激发了刘妙龄深入了解南京城墙的心。

以外秦淮河为护城河、依傍苍翠钟山,南京明城墙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外郭城墙超过60公里,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墙依山傍水,建筑风格上带有南方特色,生活在这里的人也自带一种婉约和善。”刘妙龄说,比起强调视觉冲击的宏伟影像,自己更愿捕捉城墙下平淡朴实的人间百态。“南京城墙在不断生长,记录历史也见证如今生活的变化。”

十年里,刘妙龄走遍南京城内所有城墙,用相机记录怀抱孙辈跳舞的老人、童声稚气的少年和登高远眺的游客。城市马拉松盛行时,刘妙龄看着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城墙上奔跑,远方高楼呼应眼前城墙,“古今中外汇聚在一起,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活力。”

“我给他拍下人世间最后一张相片”

刘妙龄拍过许多人物像。有些只匆匆一面,有些则从“拍摄者”进阶到“朋友”,让她至今难忘。

2014年秋,刘妙龄辗转结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兴铭。“刘兴铭是受过许多苦难的老人,但他的生命没被苦难占据,我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善意和乐观。”

再后来,刘妙龄成了刘兴铭家的常客,拜访时少不了谈起南京城墙。“他在城墙下生活,喜欢到西安门、午朝门、东华门一带散步。”历经600余载沧桑变化的南京城墙默默消化一切变故,枪林弹雨的动荡时日已逝,高大墙体和层层石砖包裹出的,是恬淡和幸福。

然而,随着刘兴铭身体每况愈下,刘妙龄迎来了与刘兴铭最后的“城墙之约”。

见面当天,南京刚落下一场冬雨,午朝门公园小道上还有些许泥泞。空地上恰有一队人跳舞,刘兴铭喃喃起自己年轻时也是跳舞的一把好手。“别人发来邀请,他跳了两下就慢慢离开了。坐在一旁休息,听人吹萨克斯。”刘妙龄适时抓拍,又掏出随身携带的录音笔,陪着老人聊家常。“他和我说话时表情很生动,还叮嘱我多注意身体。”

临回家前,夕阳余晖斜照进城墙,83岁的刘兴铭在一面巨大墙体前站定,整个身子沐浴在光辉中。刘妙龄举起相机,快门声随即响起:朴素的老人、高大的墙体、残留的雕刻花纹,一束光“照亮”了城墙和城墙下长大的孩子。

数月后,刘兴铭去世。“我给他拍下人世间最后一张相片。”直到今日,刘妙龄仍会想起午朝门前,自己和老人的相处,以及那张带着暖意的照片。

定格建筑者们的模样

明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28年的南京明城墙完成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的建设,一条巍峨巨龙由此匍匐在应天府。为完成这一伟大宏构,明朝在全国范围内动用约28万民工,总计用砖约3.5亿块,每块石砖还标注制砖人和监督者。

浩瀚历史中,那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身份的建设者早已消失。2018年,南京中华门瓮城边,一座地方城墙专题类博物馆动工。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走进刘妙龄的视野。

“这些工人属于流动作业,工期结束就离开南京,甚至不知道现在搬运的建筑材料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刘妙龄找来南京城墙博物馆建设效果图,打印好后前往工地。“我们简单分了工,请工人大哥展开效果图,大家轮流合影。”

布满蓝色爬架网的工地还看不出博物馆雏形,工人们四五个一组,依次在效果图前站定。“他们是第一次看到博物馆建成效果图,有些人还特地拿雨伞、捆绳、推车、钻头当道具,很自豪。”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工期里,城墙建设者们,给南京留下了一座新“城墙”。

“我不完全为了拍照片,而是想给他们留个念想。”刘妙龄回忆,拍摄当天,她一一询问并记下了所有工人的姓名。照片冲洗过后,她亲手将50多张照片交到他们手上。“这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成果,应该被定格。”

城墙下,藏着最温润的烟火气

“南京的城墙就是一座大舞台,人们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城墙和人相互滋养。”刘妙龄始终觉得,城墙是活的,一直伴随城市与人的成长,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创新,也是现代都市蓬勃生命的体现。

拍摄城墙十年,刘妙龄用相机见证了南京的变化。“不断有高楼和桥梁立起来,城墙周边的植物黄绿更替,新鲜的人物面孔和生活工具越来越多,但所有的变化最后都和谐共处。”没有惊心动魄的喧嚣,南京城墙自然地融入寻常生活,人间烟火的种子在此扎根,日夜汲取养分结出幸福果实。

如今,已退休的刘妙龄一边继续拍摄城墙故事,一边担任南京城墙博物馆志愿者。在她心里,始终记挂“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

2012年,由南京、西安、兴城、荆州、襄阳、临海、寿县和凤阳等8座城市城墙共同构成了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后来相继有6座城市加入,以14座城市城墙的规模,不断丰富中国明清城墙遗址体系。

“南京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需要更多人去了解城墙文化,展示最真实的‘人与城墙’的故事。”刘妙龄相信,在源源不断的故事里,南京城墙的魅力终有一天会被更多人知晓,也会有更多城墙记录者加入,一同欣赏城墙下的人间烟火。

(图片来自受访者)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