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伟民:小口尖底瓶是将生活和艺术巧妙融合的典范

“小口尖底瓶,陪你读河南””系列报道之五十二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霍坤峰 文 何煦阳 摄影

小口尖底瓶,陪你读河南

立足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仰韶文化精神,提升“老家河南”的文化自豪感,大河报特别推出“小口尖底瓶,陪你读河南”系列报道,并且特邀百位河南名家——仰韶文化推荐官畅谈小口尖底瓶与仰韶文化,为河南高端文化白酒新时代赋能,引领中国酒文化产业新发展。

   本期嘉宾:

尚伟民

尚伟民,笔名八月天,1966年8月生于安阳滑县,现居郑州。大学本科学历,曾在乡村做过代课教师、基层政府干部、企业高管、媒体人。现为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尚伟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七届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中原狐》《永远的村庄》《城市的月光》,小说集《现实书》《父亲的王国》,长篇报告文学《起飞——第一航空港成长记》《粮食,粮食》《润物细无声——弯柳树村扶贫纪事》等。获得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文鼎中原”长篇小说精品工程奖、河南省“豫版好书奖”等多种文学、新闻奖项,独立编剧多部电视剧、微电影及漫画绘本。

从媒体人到作家,

他认为热爱是成为作家的关键

 

见到尚伟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热情、开朗。声音洪亮,充满了感情色彩。采访中知道他属马,记者明白了,热情是属马人的特性。

尚伟民的穿着,应该算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上衣是浅色半截袖衬衣,却又不像60、70后的人规规矩矩地把衣摆扎在裤子里;黑色裤子,浅色布鞋,显得既不像年轻人的装扮随意,又不像中年人的穿着那么郑重。记者权且称之为“随意的郑重”吧。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尚伟民从小就有一个文学梦。在做乡村教师、基层政府干部和企业高管的时候,他一直笔耕不辍。但是,文学梦的疯长,仿佛暗示着他需要拥有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

人生的转折点,往往就在一瞬间。“这事说起来还得感谢大河报哩。”尚伟民告诉记者,1999年年初,他无意中从大河报上看到河南科技报的一则招聘启事,由此便成就了他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

1999年3月,他毅然决然地辞职,离开工作近8年的企业和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来到省会郑州,成为河南科技报社的一名记者。本来,尚伟民是为了文学梦才跳槽的,但真正到报社工作以后,他才发现,新闻和文学完全是两码事。

在报社,他从记者做起,不断成长,先后任记者处处长、采访中心主任、编委,还曾担任《科技内参》编辑、执行主编。

2005年,为了提升自己创作水平,尚伟民参加了鲁迅文学院高级班的学习。通过聆听名家讲课与阅读学习,他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悟,逐渐明白了文学创作需要以“文学的眼睛”观察、关注社会生活,然后提炼出独特的“产品”。此后,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了,自2006年起开始在全国各地文学期刊、报纸副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数十篇(部)。

2009年,《莽原》杂志“青年作家专栏”为尚伟民发表了两篇小说,这也标志着他在做好报社工作的同时,已正式进入文坛。同年4月,他的长篇小说《城市的月光》正式出版。

2012年10月,他成为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2017年,为了文学创作,尚伟民辞去了报社的工作,成为当今新文艺群体的一名自由撰稿人。

2018年,他的“长篇小说中原三部曲的”第一部《中原狐》出版。

2020年,他的“长篇小说中原三部曲的”第二部《永远的村庄》出版,并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

2021年,尚伟民与著名作家何弘共同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粮食,粮食》出版,在全国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入选2022年第一节度“影响力”图书榜、“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阿拉伯语)、第23期“解放书单”等。同一年,尚伟民当选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尚伟民告诉记者,要想成为一名作家,关键是两个字:“热爱”。如果一个人的写作不快乐,不享受写作的过程,一定写不好,更成不了好作家。

“要想成为作家,还要多阅读,从中吸取营养;还要多努力,离开努力也不会有大的成就。”尚伟民说。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

仰韶是贯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

 

身为作家,自然是读书破万卷,文化胸中藏。因此,在提到仰韶文化的时候,尚伟民对仰韶文化有较多的研究和了解。

他说,中国的水系很多,唯独黄河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因为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而仰韶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史前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东南西北拓展。也就是说,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而黄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

“仰韶文化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尚伟民介绍说,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产力已经比较发达,农具、生活用具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陶器,尤其是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代表。

说到这里,尚伟民还特别提到了彩陶器皿中的代表容器“小口尖底瓶”。他说,小口尖底瓶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对这个有个性的容器还有许多猜测,有人认为是汲水器,日常打水用的。现在已经被证实,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里发现了酒和曲蘖的成分,这说明仰韶先民们确实已经懂得了酿酒。瓶中发现有曲蘖的成分,也进一步说明了那时候的造酒技术已经相当高了。

另外,小口尖底瓶不仅是用的,而且代表了仰韶文化时期的艺术潮流。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图案、色彩,都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而且很复杂,还具有艺术空间上的美感——圆润的造型,让人感觉很舒服。艺术的本质就是让人愉悦,让人快乐。

尚伟民感慨地说,仰韶先民很厉害呀,艺术想像力非常大胆,而且说明了他们有情调,有情趣,懂得诗意与远方。可以这样说,这个小口尖底瓶是将生活和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的典范。

当得知仰韶酒业集团对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小口尖底瓶进行优化后用在了现在的仰韶彩陶坊酒上时,尚伟民给予肯定。他认为,仰韶酒业集团围绕仰韶文化做酒,是对仰韶文化的传承,是真正把做酒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包括仰韶酒业集团独创的陶融香型,产生了有别于其它白酒的新香型,也是对仰韶文化与酒文化的一种传承。

推进豫酒振兴,

应充分发挥粮食大省的优势

采访中,尚伟民告诉记者,他原来在企业工作的时候,主要做的是白酒包装业务,因此他对豫酒企业都不陌生,也没少跟豫酒企业打交道。尤其上个世纪90年代,豫酒曾经红火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是因为经常跟豫酒企业打交道的缘故,让尚伟民的应酬也多了起来,喝酒也成了家常便饭。

当记者谈及文人与酒的关系时,尚伟民说:“人们常说,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多喝了有害。我个人认为喝酒能带来快乐!当然,我可不是赞成酗酒啊。我个人的体会是,少喝点酒很舒服,也不会影响文学创作。”

作为河南本土作家,我们交流的话题自然又转到了豫酒和当下提倡的豫酒振兴工作上。尚伟民在河南科技报的经历与创作《粮食,粮食》时候,积累了大量粮食的资料,尤其对河南粮食生产有很深的了解。他认为,河南是粮食大省,也是劳动力大省,把粮食酿成酒,还可以推动粮食经济附加值成倍增长,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尚伟民直言,在这方面,豫酒企业应该多向省外一线名酒学习,他们都来河南开辟粮食种植基地,把河南的粮食当成宝,豫酒企业为什么不充分利用河南本土粮食优势,用我们自己的好粮食酿出更好的美酒呢?

当然,推动豫酒振兴,豫酒企业还应该多走出去,向省外一线知名酒企学习,因地制宜,这才更有利于豫酒企业高效稳健发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