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爬叉成绿色增收好产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韩春光 通讯员 徐培

秋高气爽,南召县太山庙乡梁沟村村干部姜海军,小心翼翼地扒开桂花树根下的土壤,只见一堆白芝麻一般的爬叉幼虫在蠕动。姜海军随即开心地笑了:“幼虫长势良好,两年后就见效益了。”

爬叉又名金蝉,俗称马知了,知了猴。因其营养丰富,具有药食保健作用,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每年夏季,是人们收获爬叉的季节。每到夜晚,村庄附近树林里到处都是逮爬叉的人,都提着手电筒、竹竿和塑料壶。看见树上的爬叉,用竹竿儿捣下来,捡起放在塑料壶里。壶中有水,浸在水中的爬叉就不会蜕变成成虫。

姜海军说,逮爬叉的工具在不断升级。有人在竹竿顶端绑上个剪掉瓶底的纯净水瓶,看见爬叉后把它“铲”进瓶里,这样可以避免掉进草丛难以寻找。逮爬叉回来,把当晚的收获放入冰箱,或一直浸在水中,到第二天早上到收购点去卖,或在家门口等待收购。

梁沟村从事收爬叉的青年农民王莉,是太山庙乡众多收购商中的一员,每年她在自家收购,然后通过物流让爬叉快递进城。“爬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已经从前几年的每斤50多元,涨到今年的每斤80多元了。”王莉说。

下店村60多岁的赵国群夫妇,每天早早吃罢晚饭,就带着工具到附近树林逮爬叉,一晚上能挣300多元。近几年,他家逮爬叉每年收入1万多元。

安庄村的张玲是另类受益者。张玲患糖尿病,尽管吃着降糖药但血糖指数居高不下。今年夏季,她也在门前小树林里逮起了爬叉,每天她在树林里走一万多步,不仅收获不少爬叉而且也收获了健康,血糖指数很快就降了。

由于村边树林都是农户私有的,爬叉价格升高后,众多农户都把自家树林用铁丝网圈了起来。这样一来,限制了无林地农民的逮爬叉活动,倒逼他们自己想法发展爬叉产业。

不仅如此,逮爬叉方式也变了。有人在树干离地1米左右处缠上一圈儿胶带,爬叉爬到胶带处,就不往高处爬了。这样不用竹竿,见到爬叉就能手到擒来。

鲁新村退役老兵晋付奇,发明了逮爬叉神器。他首先在自家林地的树干上距地面1米处缠上一圈胶带,然后再用胶带在树干上粘出一个无底边的三角形,顶角在胶带圈处,这样爬叉就会沿着三角形胶带粘出的范围集中爬到顶角处。

晋付奇在顶角正下方10厘米处钉上一个半截的纯净水瓶,里面盛些清水。爬叉爬到顶角处,就会在拥挤成团掉入瓶子。晋付奇每晚分别在7点、9点左右到树林里转一圈,第二天早上再转一圈,捡出瓶子里的爬叉就行了。鲁新村附近的农民,如今都在效仿晋付奇。

但在人们发明在树干上缠胶带逮爬叉的方法后,爬叉幼虫还没有变成成虫就被消灭,失去了产卵的机会,因此当地也面临爬叉资源不断减少的危险。

如何培育爬叉资源?梁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怀林,早几年心中就有打算:“干部群众都看到了商机,我们村干部就带头种植爬叉,去年我种了二亩地的,今年又种了二亩。在干部的带动下,广大村民纷纷利用闲置荒地种起树来,以发展爬叉产业。”

为了壮大村里的爬叉产业,梁沟村党支部专门指派村干部姜海军负责引种、党员王莉负责收购销售。他们二人都是逮爬叉、销售爬叉的受益者。

“今年种子价格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去年每克种子50至80元,今年只有40至60元,一亩地用种约20到25克。去年俺村仅我一人经手,就购进8万多元的爬叉种子,今年又是8万多元的种子。”姜海军说。

“‘五星’支部创建中,村里把爬叉作为产业来抓。将来爬叉会和大桃、花生一样,成为农民增收的好产业。”杨怀林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