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考古事业编无人问津,只是因为太远吗

在校园里

考古专业什么时候最受关注?

当然是学校施工挖出古墓啦!

去年12月

#中山大学发现古墓#

冲上热搜

据报道

中山大学南校园内怀士堂到逸夫楼

一处施工现场

疑似发掘出古墓

考古人员与本校考古专业师生

共同前往现场进行考察

考古专业同学:

这不巧了嘛!

毕业论文自己找来了

在祖国悠久而绚烂的历史长河里

考古人既是守护者

也是传承人

内蒙古大学考古专业学生

用小游戏的形式

展现考古人的日常与考古学的魅力

网友们看着视频

不知不觉“陷了进去”

前不久,一位名叫“水星”

考古科普博主引起全网关注

探秘秦公大墓、印山大墓

讲述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的秘密

她的科普短视频让很多网友感叹

“原来考古这么酷!”

曾经,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

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

将文物修复中的工匠精神娓娓道来

唤起青年对文化、对文物的热爱

考古成为无数学子梦想的事业

而最近

#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

却冲上热搜

引起网友热议

近日,在纪录片《敦煌师父》第二集《大漠中的孤勇者》中,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讲述了该所“招人难”的窘境:

在今年的文博招考中,该所一个考古事业编的岗位仅有五六人报名,而最后无一人应试。他表示,今年各个省份的考古研究所增加了编制,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因此招人更困难。

 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来源:猛犸新闻

对此,有网友表示:“有编制还找不到人?爱好考古的能去吗?”还有网友表示:“地处大西北,各方面条件无法与沿海地区相比,一个月工资三千,可能确实不好招。”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道,张小刚说的情况基本属实,今年出现岗位无人应试的情况,则是由多种因素导致。

敦煌研究院人力资源处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他们现在缺少博士高层次人才,考古专业招两人结果只有一人报名,招聘计划经常落空。

敦煌研究院的待遇在文博行业中不算低,肯定不是垫底,不愿意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域性因素,一些博士宁可收入少一点也要去大城市工作。

张小杨(左一)和同事在开展田野考古。来源:纪录片《敦煌师父》

冷门专业难就业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此次考古研究所出现缺考的事业编制岗位必须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才能胜任。

 考古工作者在野外。来源:纪录片《敦煌师父》

中部地区某地级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他从事考古工作十几年,从上大学接触到考古以来,这个专业在高校一直比较冷门。他是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的,当年的第一志愿也不是这个,包括他在内,他们班当年超过一半的同学都是调剂过去的。

某文物大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吕颂表示,他上大学时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文博专业,毕业的时候考古研究院也招文博专业的毕业生。但近几年招聘,要求考生必须是考古专业的学生,这就让可以应试的学生减少了很多。吕颂认为,文博专业和考古专业在很多院校的课程基本一样,不应在招人时划分得这么细,但他也坦言,考古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储备。

大城市更具吸引力

在纪录片《敦煌师父》中,张小刚的徒弟张小杨是浙江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毕业那年,她的同学大多留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只有她一人去了地处西北的敦煌莫高窟,并因为热爱而坚持自己的选择。

考古工作者前往田野考古的路上。来源:纪录片《敦煌师父》

“敦煌地处偏远的西北,地理条件差一些,很多毕业生更愿意留在条件好一些大城市,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现实考虑。”广西某旅游城市考古研究院一工作人员表示。

吕颂认为,收入水平也是一个应届生选择岗位的重要考量因素,事业编制的岗位工资往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订单式”培养人才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保队伍和人才的培养,其中包括岗位编制的增加等。

2021年11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国新办举行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覆盖多领域多层次人才。

今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发布,未来5年,山西省将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位文物全科人才,委托山西大学培养,2022年招生计划为120人,分为考古学和文物建筑两个方向,每个方向招60人,学生入职后直接为事业编制。

据悉,这一免费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的举措,在全国尚属首例。

山西云冈石窟。图源:山西省文物局官网

吕颂表示,山西的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截至目前,第一批文物全科的学生已正式开始上课。培养文物全科人才意义重大,有利于吸引有志于文物保护事业的青年才俊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缓解基层人才短缺的现状。

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藏经洞,飞天、九色鹿、反弹琵琶……

敦煌风光。图源:团粉

千里黄沙,万里丝路,敦煌是中华文化的圣殿,是文创届取之不尽的“IP”宝库。近年来,以敦煌为主题的线上云游项目、游戏皮肤、考古盲盒百花齐放,热度居高不下,敦煌也因此成为很多年轻人心目中的“文艺圣地”。

 敦煌研究院所辖“一院六地”——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榆林窟、炳灵寺石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分布图。

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情怀很重要,现实同样重要。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在青春芳华的25岁,她来到西北一隅的莫高窟,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谱写了一位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也成就了这位享誉世界的著名敦煌学者。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要不是敦煌,人家知道我是谁?”樊锦诗做到了,但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这样做。无数前辈响应时代的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那个年代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回归现实,在今天看来,文保行业的薪资是什么水平?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去年年底接受采访时表示,故宫应届毕业生月薪在七八千左右。

参考故宫博物院,我们可以一窥敦煌研究院的薪资水平。

此外,敦煌地处西北深处,而敦煌研究院“一院六地”也几乎都是位于位置偏远、环境艰苦的地区,生活便利程度与大城市存在不小差距。

出于文保行业的专业属性,敦煌研究院对招聘人员的专业、学历乃至毕业院校都有细致严格的规定,多数岗位要求名校硕博毕业生。然而这些名校高学历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就业空间十分广阔,除了“情怀”之外,似乎很难真正吸引他们奔赴而来。

2022年3月,敦煌研究院招聘21人,均定岗为专技10级,学历要求为博士研究生。来源:敦煌研究院

2022年8月,敦煌研究院发布最新招聘公告,招聘雕塑临摹岗位1人,定岗为专技12级,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他条件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八大美院毕业生。来源:敦煌研究院

薪资水平有限、地理位置偏远、招聘条件严格……一系列因素影响下,难免造成敦煌研究院“难招人”“难留人”的尴尬局面。

其实,全国各地存在人才困局的单位绝不仅敦煌研究院一家,但可喜的是,已有不少单位正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为解决文保人才紧缺问题,除了首创“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山西,作为文物大省的河南,也频频出招。

河南博物院联手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培养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通过共建文保修复专业和合作“职业训练营”等方式,共同培养专技人才。相比于敦煌,河南不再拘泥于学生的学历,而是更注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河南博物院

在文保领域,应用型技术人才与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缺一不可,只有打造更合理的人才体系,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不能要求青年毕业后,立即前往偏远地区“甘坐板凳十年冷”,但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做好保障,完善学科建设、探索冷门行业的发展之路、建立健全更合理的体系,为青年筑梦、追梦、圆梦保驾护航。

正如《光明日报》“光明时评”所言,溯文明之渊薮,拾百代之遗阙,这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不朽事业。只有想方设法改善考古文博人员的工作待遇,让他们在享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尊严,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文物事业,接力续写中华文明的璀璨华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