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家子”江豚在江面上起舞!科考队专家透露,今年将首次野化放归江豚回长江

葛洲坝下拍到的江豚身影



□文图/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特派记者 胡迪凯

两岸崇山云伴舞,一川绿水浪弹琴。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队9月19日再次启动,四支队伍分段联合同时考察长江干流四段,每段一支考察队伍,每支队伍两艘科考船(本报曾报道)。这两天,极目新闻记者继续跟随宜昌至城陵矶段考察队采访报道。20日上午9时,两艘科考船向着葛洲坝方向驶去。中午在葛洲坝下,科考队员竟发现了江豚的身影,十余头在江面出水跳跃,其中至少有两头小江豚。

22日,科考队专家透露,今年有计划将迁地保护区人工繁育的江豚,首次野化放归到长江中生存。

一大家子江豚跃出葛洲坝下的水面

9月20日,极目新闻记者跟随宜昌至城陵矶段考察队020号科考船。上午9时,科考船从宜都开往葛洲坝,驶至葛洲坝,已过中午12时。

“江豚!来了!”12时50分左右,在船体左侧,观察员首先看到了两条江豚的身影,紧接着,数条江豚争先浮出水面。记者看到,这些江豚有的出水后随即落入水里,有的排列成行在水面跳跃,在这群江豚里,还伴有小江豚的身影。这些小家伙在离船300余米的远处,来回游动,展示它们迷人的微笑和曼妙的舞姿。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宜昌至城陵矶段考察队队长郝玉江告诉记者:“2017年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时,我们也在这片水域发现了江豚。这片水域生存的江豚群比较固定,长江岸边经常会有很多市民用相机拍摄,今年有摄影爱好者还拍到了两头出生不久的小江豚,这给我们研究和保护江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次在葛洲坝下的江豚估计有十余头,其中至少有两头小江豚。数量与2017年在这个地方观察到的8头相比,数量应该有所增加。”

科考队目视观察组独立观察者张新桥介绍,在葛洲坝下观察到的江豚群,是此次江豚科考到目前为止,观察到的数量最多、最密集的江豚群体。葛洲坝下的江豚群体比较固定,主要是因为此江段的人类活动较少,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加上很多小鱼随着坝船闸开放而涌入,给江豚提供了充足的生存食物。

科考队员、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龚海波告诉记者,在葛洲坝下看到这么多江豚,最兴奋的还是看到小江豚那一刻。这说明这里不仅很适合江豚生存,还具有提供江豚繁殖的优良生态环境,小江豚的诞生,给这群江豚发展延续带来了新希望。

声学考察组队员处理声学仪器

水下“声学奇兵”助力搜寻江豚身影

21日上午8时,极目新闻记者跟随科考队来到宜都码头,登上了中国渔政020号科考船。此时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平静的江面,溅起阵阵水波。8时30分,科考船鸣笛出发,向着荆州方向驶去。

“船长、船长,把船速降慢一点,我们准备放声学仪器。”船尾甲板上,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程师范飞和队员,正准备将监测江豚的声学仪器放入水中。

范飞告诉记者,每天考察船驶离岸边一段距离后,负责声学观察的科考员就会在船尾将声学仪器放入水中,仪器在水中,需要约拖拽至100米远的地方,声学仪器辐射的范围,约在仪器300米至500米半径范围内。

据介绍,被动声学的考察主要是将收声声呐放入水中来进行。声呐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微型脉冲事件记录仪,另一部分叫微型声信号记录仪。微型脉冲事件记录仪上有两个水听器,一前一后间隔约20厘米,仪器可以简单处理收声结果,主要通过脉冲到达仪器两个水听器后,两个数据的间隔,来判断江豚的活动方向和数量;另一部分微型声信号记录仪,上面只有一个水听器,不止可以收集江豚的声音,其他和周边生活的水生物种也可以收录,进行大致判断。

“船的两侧我们都挂上了‘船尾100米有仪器,请避让’的提示语,也会有专人在甲板上挥旗,让旁边的船只尽量远离,避免仪器勾到行驶的船下。”范飞介绍,“每天科考结束,我们会将仪器收起,对电池进行充电,同时导出当天的采集数据,这些数据会对照目视观察者的数据来比较,判断江豚的活动轨迹。”

科考队员进行水样采集

专家透露今年将野化放归江豚回长江

22日,极目新闻记者继续随船跟队科考。上午9时,科考船从荆州码头鸣笛起航,行驶3个多小时后,科考船驶入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据了解,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到今年已有30年。保护区主要保护白鱀豚、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2013年长江江豚被列为极度濒危等级。保护区范围为89公里长江石首段(就地保护)和20.9公里长江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本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宜昌至城陵矶段科考队主要考察石首就地保护区江段。

1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出对白鱀豚开展“原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三项保护措施;1990年,作为白鱀豚迁地保护的尝试,首批5头长江江豚被迁入天鹅洲故道并获得成功;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迁地保护区内的江豚群,已繁衍成101头的长江江豚大家族,全国江豚迁地保护种群数量为150余头,这里占了三分之二。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宜昌至城陵矶段考察队队长郝玉江告诉记者,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首批成立的长江豚类保护区,目前整个保护区的生态非常适宜江豚生存。

郝玉江介绍,设立迁地保护区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随着长江干流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在迁地保护区人工繁育的江豚能够进入长江,实现野化放归。“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长江保护法》出台,十年禁渔全面推开,长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今年我们也有计划,将迁地保护区人工繁育的江豚,首次野化放归江豚到长江中生存。”

经过95公里的航行,22日下午3时许,两艘科考船陆续到达石首码头。23日,宜昌至城陵矶段科考队将从石首驶向监利,极目新闻记者也将随船开启第五天的考察。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