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支教守初心 匠心育人展风采

一段援藏路,一生援藏情。一方书桌前,有他伏案备课的侧影;三尺讲台上,有他潜心教学的身影;援藏团队中,有他忙忙碌碌为大家服务的点滴。他,就是泸州市泸县嘉明镇大同中心小学的姜玉科老师。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作为年轻教师,我要让自己在这两年的支教工作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价值、有意义,要为这里的孩子带来更多的积极的影响,要为‘泸州援建’增光添彩!”2020年8月底,姜玉科告别家人,辗转来到距离泸县800多公里的甘孜州乡城县,成为了乡城县城关小学的一名支教老师。

初涉雪域 挑战高原反应

“刚下飞机还有些兴奋,但过了一会儿,就感觉脚步有些沉重,一个小时后颈部开始抽痛。刚到的那几天,总是流鼻血,拉肚子,不时有头晕的感觉,讲话持续久了就像在操场上跑了好几圈那样气喘吁吁的。”回忆起初涉雪域的高原反应,姜玉科笑着说。

身体上的不适,并没有影响他开展工作。为了尽快解决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原本是数学老师的姜玉科,成为了一名“兼职”老师——他肩负起三个年级六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每周24节课,有时候一个早上是连着4节课,还需要协助学校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等。

于是,姜玉科变成了一个“爱喝水”的老师:为了避免自己的高原反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因为连轴转的课堂教学,有时甚至嘴唇开裂流血,鼻腔、喉咙里全是血丝,姜玉科只有不停地喝水、不停地喝水。最后,变成了孩子们眼中“爱喝水”的老师。

满腔热血 赋能基础教育

“每次上课之前,我总是要反复地把每课的单词听读很多遍,确保发音的精准。”面对当好一名英语教师的挑战,姜玉科坚守“给学生一滴水,我必须有一桶水”的理念。每次课前,他都会做足准备工作:或电话视频远程请教泸县的英语老师,或向身边的同事请教;试听大量的在线课程,收集经典课件和相关资料;深钻教材,认真研讨班情、学情,让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涉及更加符合实际、取得实效。

在教学中他渐渐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他的英语课,但是孩子们总是张不开口说英语、读英语,因此,他总是在课堂中加入一些英语歌曲、动画、互动游戏,激发孩子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他还建立了班级的英语群,让孩子们在群里进行英语的每日打卡。

姜玉科还充分发挥泸县、乡城两地“传帮带”作用,送教下乡,上英语公开课、进行英语讲座等,积极向支教学校教师分享课堂教学经验,做好引领示范。他上的《My Face》等示范课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参与度、高质量的课堂为教师们创新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了有益指导。

“我不能做流水的兵,我要做孩子们的朋友”。课堂后随访、周末家访、针对性“私聊”,姜玉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了孩子们愿意交心谈心的朋友。2021年,在甘孜州组织的期末成绩检测中,他所教学的几个班级学习成绩包揽全县前三,其中一个班级平均分高出了甘孜州英语平均成绩30多分。2021年,姜玉科被评为“乡城县优秀教师”。

离别之际 祝福牵挂随行

“姜老师,感谢您两年来的辛苦付出,是您让我爱上了英语,也是您让我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希望您以后能回来看我们。”

“老师,我舍不得您,您可以留下来吗?”

一封封告别信,成为了姜玉科收到的最好的临别礼物。略显稚气,甚至还有错别字的告别信里,写满了孩子们对姜玉科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祝福,也记录了姜玉科两年支教的满满收获。

“临近期末的一天,当我无意间在班上跟孩子们提到我下学期就不再回来继续教他们了。班上的孩子们都哭了。后来,有一个孩子给了我一个小纸条,让我回去以后才能打开。回到宿舍后,打开那个小纸条,里面竟包裹着十几块钱。这是一个成绩不太优异的孩子,印象中,我给他的都是严格的要求,而他却把他认为自己最为宝贵的东西赠与了我。”姜玉科感慨地说。临走之前,姜玉科又把那十几块钱包裹在一张小纸条里,偷偷地夹在了那个孩子的英语书中,纸条上是姜玉科对那个孩子的祝福和期望。

“一根根洁白的哈达,架起我们友谊的桥梁,一声声扎西德勒,祝福幸福吉祥……”临别在即,城关小学为姜玉科组织了欢送仪式。两年的支教,一次次工作上的沟通交流,一堂堂公开课,让姜玉科得到了学校师生的认可,融入到了城关小学这个集体。欢送会上,学生代表和老师们排着队为他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把最美好的祝愿都赠予他。

如今,姜玉科回到泸县继续自己的工作。两年的支教生活,成为了他毕生难忘的记忆,也让他多了一份对千里之外的牵挂。这种记忆和牵挂,激励他在三尺讲台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泸州市委统战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