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宁探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

晋宁历史悠久,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和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里。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世世代代的晋宁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富有魅力的古滇文化、郑和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晋宁文物古迹众多,有石寨山古墓群、河泊所遗址、马哈只墓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联系晋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透过晋宁博物馆里馆藏的大量珍贵文物,人们听到了历史的回音——在晋宁这片美丽的热土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留下深深的印记。


古滇文明的交往史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蹻入滇,麾下兵将融入古滇,用辉煌的青铜文化,以记其功绩。而在滇国青铜器中,滇王金印上有“滇王之印”四字,是汉武帝赐给的,向滇王授印,标志着滇国正式纳入中央版图。

在古滇国时期青铜贮贝器的盖子上,相关学者们发现,这些铜盖上有结髻的滇族人和编发的昆明族人,和《史记》的记载完全相符,还从中发现了北来的氐羌人、南来的越人、西来的濮人,甚至有南亚和西亚人等——这部“从地下挖出来的历史”足以证明,早在2000多年前,滇池地区就是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大熔炉、大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重大考古发现给世人徐徐展现了一幅各民族在晋宁大地上交流融合的壮阔画卷。

石寨山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石寨村,是战国至汉代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了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入榜单,成为云南入选的唯一项目。

石寨山古墓群自1955年至1996年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大部分器物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其中,在考古发掘遗物中发现,西汉圆形猴边青铜扣饰与北方草原镶玉绿松石圆形扣饰相似,证实了至少在2000多年前古滇人类与我国北方地区的交流。

古滇国时期,这里与屈原故里有渊源,与大汉王朝有来往,又接受封号纳入了汉朝疆域……那么,从古至今,晋宁大地经历了怎样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

晋宁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周忠全说:“截至目前的考古出土遗存可以证明,从古至今,跨区域、跨边界、跨文化的观念、传统、文明在晋宁汇聚,共同铸就了此处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证实各民族在这片热土上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厚重底蕴。”


郑和文化的交流史


郑和(1371年—1433年)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书写了海上远航的壮丽诗章。郑和航海,以友好交往之深、经济贸易之广、文化交融之盛,铸就了中国古代和平外交的辉煌。

在晋宁博物馆郑和文化展厅里,讲解员李松讲述了《洗象图》的睦邻友好故事。大象是东南亚一些国家赠送给中国的“礼物”,以表达他们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永乐至宣德年间,海外诸国多次对明廷赠象。晋宁博物馆内的《洗象图》体现了当年郑和下西洋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性的一幕。

同样,郑和世界航海邮票展厅,也向世人展示了一部开放、交流、融合的文明历史。

在晋宁博物馆的郑和世界航海邮票展厅里,展出的2000余枚航海邮票浓缩了航海中的重大事件,虽然历经风雨,已若隐若现,但依然能让人穿越时空,触摸历史。

晋宁博物馆馆长太晓旭介绍,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将应用于航海的伟大发明指南针、牵星板等展示给各国。此外,用中国丝绸、锦缎、茶叶、瓷器、纸张等富含中华符号的文明成果开展东西方文化交流。他不仅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样把外面世界的文明成果引进国内,促进中外各民族的交流学习。

“郑和给所到之处的人民带去了和平、友谊、文明,600多年过去了,各国人民仍以各种形式共同纪念郑和,‘郑和精神’跨越了民族界线,历史界限、国家界限,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晋宁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刘晁介绍说。


中华文化的交融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滇国的多元民族文化,实际上也代表了当时云南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格局。

时至今日,这种格局依然被传承、被弘扬。从今年7月份暑假以来,晋宁博物馆先后迎来多个学校和夏令营的3000余名同学到馆交流学习。各族学生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熏陶中树立起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信念。

在晋宁,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和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特色,调子会、火把节、秧佬鼓、独龙舞、圣贤画、乌铜走银、特色剪纸……这些历代传承下来的民俗民间文化已成为建设“文化晋宁”的宝贵资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礼物,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优势。晋宁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局局长高云燕介绍,如今,彝、苗、哈尼等各民族共居晋宁,各族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晋宁先后荣获“中国避暑休闲十佳县”“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等荣誉称号。

晋宁,民族团结赓续古今,代代相传,绘就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灿烂画卷!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