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里的时代气息,从街头小店看家乡新变化

正值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为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弘扬爱国情,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萧山日报社主办,萧报小记者团及少年学报策划承办的“喜迎二十大,我看家乡新变化”主题系列活动,将通过探企业、话人物、看产业、游地标,让青少年在活动中“看发展、受教育、长才干”,在实践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一站,我们走进了湘湖未来产业社区,一窥“工业4.0”时代的代表性技术企业,为家乡带来的新变化。此次活动,小记者们来到了熟悉的东门市场,在不足十平的小店中,寻找见证家乡发展的足迹。

每日清晨,熙攘的人群挎着环保袋、菜篮子,游走在东门市场的各色菜摊前,照例前来选购一日所需食材。这些人往往是家里的掌勺,哪家的菜好,哪家的炒货香,他们门儿清!可以说既是最忠实的客户,也是最挑剔的食客。这种坚守几十年的一方阵地,我们称之为“家门口的老底子”。

9月18日,萧报小记者们,就来到了东门市场,循着烟火气,走进菜摊和炒货店,在平凡的日常中看见老街的新发展,听这里的老故事。

变化的菜篮子

北门外一间不起眼的店铺,掀帘进去,是一家小小蔬果店,两侧整齐摆放着蔬菜和水果,其中不乏一些高价的进口水果。不大的店面内,整洁有序且色彩缤纷。店主阿香,是个爽快开朗的中年女人,脸上总挂着抹不去的笑意,为店面带来生机。阿香是安徽人,20多年前赶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来此谋生。早些年,她只是在市场内摆个摊单卖生姜。“那时东西少条件苦,能卖出点生姜就很开心了。”回忆起当年,阿香感慨今非昔比,她算是抓住了好时机。这些年城市发展快,阿香的货也从单一的姜扩至各色蔬菜,越来越丰富,如今连进口水果也有了。

对于小记者们的到来,她很开心,希望能将自己这份坚守岗位的热爱与孩子们分享。“阿香阿姨,卖菜这些年来,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小记者们希望听听这位热情阿姨和这座城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现在人吃得越来越好了,从前大家买的最多的就是青菜萝卜,那时条件差,俭省着吃。现在,几十元一斤的晴王,大家也舍得天天买。”“顾客素质高了,不会为了几毛钱占便宜,大家的菜篮子越来越满,我的生意也红火多了。”如今,靠着这一摊蔬果,阿香把孩子们都供到了大学。照料着熟悉的蔬果,招待着往来的顾客,她觉得每天都有奔头,这样就是幸福。

未来,她还想与这一方小天地绑定,为更多人提供良心蔬果。

一颗山核桃的进阶之旅

与菜店一街之隔,便是阿凯炒货,阿凯是店主的外号,一家人祖孙三代,经营着铺面,阿凯50多岁的母亲主要负责货品炒制,年轻的女儿张罗接待顾客,一家人由江苏来此,守着这家炒货店十余年。内蒙的葵花籽、临安的山核桃......各地的山珍都是他家的招牌,店里的客人络绎不绝。一进店,小记者们便被琳琅满目的各色炒货吸引,围住店主问着关于店铺的问题:“王阿姨,请问大家买的最多的是什么?现在和10年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我们开炒货店的,每天就是做炒货,这些年大家吃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挑啦!十年前,大家也就过年送礼的时候买点山核桃,能吃上就觉得香的不行。现在,我们的山核桃全年都卖得很好,销量最多了,而且一做就至少做4种味道的,还得是手剥的。”问及这些年的变化,王阿姨感慨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一颗小小山核桃,竟然也让小记者们感受到了城市的发展。如今,店里为了满足食客们越来越丰富的需求,推出了酥饼、板栗、蜜饯等各类零食,不再是单一的炒货店了。

在高新技术企业,小记者们能看见数字化等先进技术为生活提供的便捷,为家乡建设带来的创新;而在这些老街上的老底子味道,同样构筑成了家乡发展的每一个脚印,在缭绕在家家户户的烟火气中,细水长流又悄声地诉说着家乡发展的故事。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