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血脉里的石油河

u=2216098177,180987351&fm=30&app=106&f=PNG.png

张旭 摄

“9.25”中国石油纪念日,谨以此篇文章致敬石油河孕育的石油人。

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石油河,从地理上说,是一条全长仅104公里的内流河;从意义上看,是石油精神的源头、圣地和摇篮。在她潋滟的波光里,中国石油工业开启了荣耀之旅。她见证了一代代石油人追梦逐行的风雨征程,镌刻了石油精神薪火传承的铿锵足印。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玉门石油儿女开启了援建全国的征程。张建华和父亲就是这援建大军中的一员。他们从石油河走来,在吐哈油田扎根。一家四代与石油有着深厚情缘,更有着代代相传的“铁人梦”。历史变迁,时代更迭,那份石油情怀早已和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

爷爷是王进喜的姨父,父亲是王进喜的表弟,从旧社会到新中国,从石油河畔的玉门油矿到火焰山麓的吐哈油田,张建华一家四代与油田结缘,难以割舍石油情,更有着代代相传的“铁人梦”——学铁人、做铁人、当铁人那样的工人。铁人精神在张家,俨然成为家风最醇厚的底蕴。

爷爷张顺基:

张顺基

遗憾没能成为石油工人,最大的念想是让孩子当铁人那样的工人

在张建华的印象中,爷爷张顺基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真正成为一名石油工人。

1906年,爷爷张顺基出生在玉门县花海农村一个贫苦家庭。此时的旧中国积贫积弱,西北农村更是年年歉收、民不聊生。

一家本就贫困苦寒的生活又遭不幸。爷爷14岁时,太爷爷不幸去世。太奶奶领着4个孩子,从花海逃荒至玉门县赤金堡清泉村。

没有田地,太奶奶一家租种地主家的3亩边远荒地艰难度日。地贫土瘦,草比麦子高,打不了多少粮食。饥饿成了爷爷在那个年代最深刻的身体记忆。就算遇上好年景,租子交得多,家里能留下的口粮也不够吃。后来遇到大灾荒,租子交不上,地主收回了土地,一家人只得讨饭。

1938年,旧玉门油矿成立。为躲避“拉壮丁”,也是为改善家里生活,爷爷成为玉门油矿洋子公司的民工。每天的工作就是赶着4头毛驴,运送土坯、芨芨草、红柳条等物料。

那时候,玉门油矿建宿舍,地点就在如今的解放门附近。爷爷运送的物料,供矿上盖房子、铺板房。跑一趟30公里,吃饭常在路上解决。怀里揣着干馍馍,饿了就啃两口。遇到天寒地冻,馍馍冻得咬不开,就只能饿肚子。

也是在这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旧玉门油矿当童工。爷爷说,王进喜小自己7岁,他的妈妈和自己的爱人是亲姐妹,王进喜得叫自己姨父。

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次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后来成了家喻户晓的铁人。爷爷一家分到土地,日子从此过得还算安稳。每到农闲,爷爷总是想方设法到玉门油田打零工。爷爷说,能把孩子送进油田,当铁人那样的工人,是自己一辈子最大的念想。

父亲张福荣:

张福荣

如父所愿成为石油工人,遗憾没能当上铁人,希望儿子做,儿子不成孙子做

成家后的爷爷,育有两女一子。父亲张福荣排行老三。一家人住在两间土坯房里,面积还不如现在的一间小宿舍大。房屋逼仄矮小,大人站直身子就要碰到屋顶,只能猫着身子活动。遇到发洪水,还要把铺盖和锅盆搬到高处的树杈上,人得远远地跑到山上。

1958年7月,父亲走进玉门石油技校,成为建校后的第4期学员。父亲说,自己是在铁人的影响下长大的。小时候,爷爷在父亲身边成天念叨的就是表哥王进喜。王进喜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娃”——自家娃学习的榜样。

上技校的那几年,《石油工人报》上经常刊登王进喜的先进事迹。那时,王进喜在玉门无人不知无人不识,是远近闻名的“王名人”。父亲为表哥王进喜感到自豪的同时,常常拿表哥作为学习的样板。

1961年,父亲技校毕业,进入玉门油田,当上了新中国的石油工人,终于了了爷爷的念想。

工作在玉门老君庙采油厂特车大队。父亲当过汽车修理工,也做过特种车辆驾驶员。不管干哪行,父亲都认认真真,年年被评为先进。组织上谈话,动员入党,父亲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格。因为在父亲心里,只有成为表哥那样的人,才有资格入党。

直到后来,党支部书记多次做思想工作,父亲才明白:加入共产党,对自己要求更高,有助于成为王进喜那样的榜样。父亲终于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这一年是1983年,父亲已经参加工作22年,床底下压着的奖状、证书积攒了二三十张。可父亲总是认为,自己离表哥还差得远。

那些年,父亲干工作不惜力。开锅炉车配合修井,修井工倒班他不下班,井口施工不停他不离井场。半年时间,父亲干了以前一个人一年的工作量。在压裂队,不管是苏联的还是国产的,哪样车都开过,还参与设计自动混砂车,将砂比提高到30%以上,在全国推广。

那些年,父亲心怀内学铁人、外学雷锋的信念,开着卡车走家串户送煤气罐,主动当起搬运工,义务为油田职工扛送气罐。退休了,他也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张劳模”——哪家有事都会去帮忙。

1993年10月15日,王进喜故居纪念馆在玉门赤金建成,父亲受邀参加开馆仪式。同一天,王进喜铜像在玉门油城公园落成,父亲又赶了过去。

多年来,父亲有个习惯一直没变,每每看到宣传报道王进喜的资料图片,总是收藏在专门的文件盒中。这是父亲的宝贝。张建华上学了,父亲经常拿给他看。孙子长大了,父亲时常翻给孙子看。

父亲常念叨,自己没能当上铁人,希望儿子做铁人,儿子不成孙子做。

“岛主”张建华:

张建华

子承父业继续端石油饭碗,遗憾陪伴家人太少,亏欠孩子太多

从油娃到石油人,闻着油味,坐着油田的车,在油田大院长大。离开岗位一年的张建华回想起36年的工作生涯感慨万千:“要不是后来参加吐哈石油会战,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玉门油田。”

“我是听着父亲讲铁人的故事长大的。”回想小时候,张建华历历在目。父亲工作在油田,母亲在农场是劳动家属。一到寒暑假,他就到父亲单位,父亲走哪跟到哪。饿了,张建华就趴在引擎盖上,父亲则拿出出门时带上的馒头和小凉菜。

在油田出生,吃油田的饭,上油田子弟学校,油田技校毕业到油田工作,像父辈一样端起油田饭碗,一辈子不离开油田。“自己的经历,与大多数‘油二代’没啥两样。”张建华一边掰着手指头一边诉说。

学铁人、做铁人,是父亲对张建华不变的要求。“谁还不是望子成龙啊?铁人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身边的榜样。”在张建华眼里,这样的要求天经地义。

张建华工作先在玉门后到吐哈,从钻井公司到采油管理区,干过钻井工、驾驶员,干得时间最长的是采油工。当采油工时,他工作在吐哈油田最西端雁木西油田的大2站。这是最偏远的井站,也是风最大的油区。

2006年大风,曾经刮倒了雁木西两台抽油机,附近的火车也被大风刮翻了。那场大风刮了一夜,张建华门都出不了。第二天,抢险的队伍赶到,推开值班房门口两尺多厚的土,才把门打开。

像这样的风,一年有200多天,张建华初到时不知所措,后来慢慢就习以为常了。在大2站,他一待就是23年。曾经也有过离开的想法,那时,身边有人与油田有偿解除劳动合同,离开了油田,到了口里。

“离开油田你想干啥去?”张建华提了一嘴,父亲坚决不允许,“从玉门到大庆,铁人啥时候离开过油田!”在父亲眼里,离开油田、不干石油就是逃兵,是“哈怂”。从这以后,张建华再也没敢提过这话茬儿。

远离城市的大2站,是个“风中孤岛”,也是张建华坚守的小家。这些年来,站里员工从12人减至4人,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是不变的主人。大家戏称他是“岛主”。

在这里,张建华既是采油工又是修理工。一年时间里,小站所有线路都规整了一遍,开关上的线路都用扁铁压好,基础工作成了采油管理区的样板。闲暇里,他还爱琢磨,设计出的新式盘根盒使用更方便,还抗磨、寿命长,推广到全油田。这个新式盘根盒还被申请为专利。

临了也没能像父亲希望的那样,当上铁人。张建华说自己努力了,相比工作令自己更遗憾的是陪伴家人太少,亏欠孩子太多。

“我小时候吃过的苦、过下的日子,让自己孩子又过了一遍。”张建华低着头不语,不停搓手,良久才抬起头,“老一辈吃苦受累,为的就是让后辈过上好日子嘛。这点我没做好。”

儿子张鑫:

张鑫

不想落个不孝顺名声,顺从父母回到油田工作

本来可以留在天府之国干烹饪、当老师,但是儿子张鑫最终还是回到了油田。

虽然在油田出生、在油田长大,但儿子似乎对石油并不感兴趣。

2010年,孩子高考填报志愿,夫妻俩让报考石油院校,结果被青岛某大学艺术效果设计专业录取。开学报到前,张建华夫妻俩陪着孩子一路旅游到了成都,结果遇到了大难题,引发了“父子大战”。

赏完美景、品过美食,孩子提出不上大学,留在成都,到新东方学烹饪。夫妻俩大为震惊,怎么劝说都无效。电话请示孩子爷爷,爷爷坚决反对。夫妻俩再做工作,还请亲朋好友劝说,一来二去在成都僵持了一个月。最终夫妻俩没拗过孩子,先是妈妈松口了,后来张建华退让,但谁也不敢告诉孩子爷爷。

学习3年,张鑫表现优异,曾在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中摘得烹饪类银奖。毕业前夕,校方希望张鑫留校当老师。张鑫动心了,结果,再次引发“父子大战”。

这次,张建华态度坚决:必须回油田。又是一个多月的交锋,张鑫最终屈服了。倒不是因为家人说的油田工作稳定,主要是妈妈一句话,“希望鑫儿陪在身边”,张鑫只好顺从了。“爷爷和爸爸都经常教育我要孝顺,总不能落下个不孝顺的名声嘛。”张鑫给爸爸妈妈亮了底,虽有不甘,到底是通过应聘于2013年回到了油田。

在油田,张鑫是名市场化用工,先是在运输工程公司担任吊车驾驶员。到底是油田长大的孩子,张鑫吃得下苦。在吐鲁番最热的时候,学习驾驶3个多月,每天在车场练习7个多小时,顺利拿下驾照。

吐鲁番春秋特别短,一年不是酷暑就是严寒,最高气温接近50摄氏度,最冷时零下20多摄氏度。2017年8月中旬,张鑫到火焰山下的葡北油田拆甩钻机。车辆水温过高,趴了窝。直到自备饮用水用完了,故障也没排除。

一个人一辆车,在戈壁荒滩没遮没拦,张鑫那时候也想过,回油田到底为的啥?张建华也在想:“把孩子强拽回来到底对不对?”末了,张建华和孩子爷爷,常拿自己当年的驾驶员经历鼓励张鑫。

年轻人嘛,脾气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下了班,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喝喝啤酒撸撸串,打打篮球唱唱歌,工作生活倒是没啥波澜。在油田开发建设30周年文艺汇演上,张鑫参与多个节目,算是露了一小脸,在圈子里有了些名气。

遇上单位改革,张鑫到了技术监测中心,转岗无损检测,“给油气管道做CT”。经过两年的网课学习,如今他已通过专升本,拿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最近,又报考注册安全工程师,正在复习中。

“铁人要是穿越到今天,假如给他选择的机会,就一定会选择钻工选择油田吗?”张鑫有自己的想法,“不管选择干啥,铁人总能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铁人的过人之处,也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6年前,张鑫成了家,如今孩子4岁。“孩子长大,想干啥就干啥,随她心愿。”张鑫接过女儿手里的玩具,让孩子自己跑着玩。在他看来,无论干啥,只要女儿有铁人那么股劲儿,就没有干不好的。

记者 | 许忠 安凤霞

摄影 | 王希瑞 张洪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