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毛”走进新时代“我们的故事”,这一经典形象缘何持续圈粉

undefined

三毛所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远去,为什么“三毛”这个经典形象依然在当下持续热销“圈粉”?

今年是“三毛之父”张乐平逝世30周年和《三毛流浪记》发表75周年。今天在钟书阁徐汇店,大小读者倾听“三毛”和“我们的故事”。

“父亲创作前后认真仔细,他经常到幼儿园、学校、少年宫去,观察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从小朋友身上获得创作源泉。《我们的故事》伴随我的成长,他讲究人体造型,要求有模特,所以我的同学、兄弟姐妹都是他的模特。”张乐平幼子张慰军介绍,比起家喻户晓的《三毛流浪记》,《我们的故事》没有那么为人熟知,却是对父亲来说很重要的作品。

经过1956-1966十年耕耘,连载在百年儿童刊物《小朋友》杂志上的157幅漫画汇成了《我们的故事》,最近由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彩图拼音版,分为“美德篇”“品行篇”,并为原作精心着色,配以简练文字解说及注音。

undefined

undefined

《三毛》系列作品自1935年创作,连续十多年,终于塑造了有血有肉、深受大众喜爱的三毛。张慰军认为,三毛漫画拥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三毛正直善良、见义勇为、聪明机智、乐观向上的精神内核永恒不变。

和“三毛 ”不同,《我们的故事》是一套“群像式”漫画。所以没法设计一个突出的主角,而是有“无数个主角”。“这么多人物的年龄、外貌、服装、出身各不相同,他们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作为《我们的故事》着色团队的指导,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汪宁评价,《我们的故事》重要特色是贴近生活的观察,而张乐平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出神入化的绘画技巧,使他对笔下人物和场景的把控游刃有余。

undefined

undefined

新中国成立后,《三毛流浪记》所描绘的三毛的流浪生活结束了。《我们的故事》里,爱的主题占了大多篇幅,友爱同学,尊敬老师,帮助长者,爱护幼者,直至爱护花木、图书、公共财物……可以说是爱的教育”,故事中的“我们”是一个个自尊自强、明礼诚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孝亲敬老、热心公益的孩子,也是一个个调皮可爱、善良真诚、富有童真童趣的孩子。

image.png

基于爱的品德教育,记录儿童细碎日常美好行为的《我们的故事》映照了儿童心里的善与爱,也给予儿童情感发育和心理发育有益的影响。

《我们的故事》里有一幅《种桃子》漫画,张慰军感慨,“他能那样全面了解孩子,要花多少精力?这表达了父亲真心实意爱孩子的情感所结出的果实,他用为儿童文化献身的信念守护着桃树的根脉。”

undefined

“张乐平先生对无字儿童连环漫画作了重要探索,留下许多不朽经典。所画人物寥寥数笔,却极其传神,环境刻画则抓住重点,以简胜繁。故事里也不一定都是完美结局,甚至有些是无厘头事件。但那就是每个人真实的童年,看到他们的‘糗事’,会勾起自己童年的回忆。”在汪宁看来,《我们的故事》里同样可以找到三毛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影子,只不过吃不饱穿不暖的屈辱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对比两个时代的儿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undefined

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三毛漫画主编唐兵形容,《我们的故事》是一套时光雕刻的书,也是值得被岁月铭记的作品。

“时代又翻过新的一页,无字漫画也依然像三毛那样倔强地生存着,并且迎来了他的新生。风格会变、故事会变,但是学习张老先生用心贴近创作对象和读者的创作诚心不会变、爱不会变,漫画就有希望!”汪宁说。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范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