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笑天使”始终保持微笑!湖北书写世界淡水鲸类迁地保护唯一成功范例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希 通讯员 赵辉 徐春永

一切自有天意。

1972年,当长江流经石首天鹅洲时,自然截弯取直。上天改写的一笔,为日后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埋下了伏笔。

江北截弯的一段,被称作长江故道,1990年起成为保护长江江豚的臂弯——5头长江江豚开始迁地试养,目前已经繁衍成101头的长江江豚大家族,占全国江豚迁地保护种群数量2/3。

近日,欢跃的长江江豚游进《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标志。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听保护团队讲述“世界淡水鲸类迁地保护唯一成功范例”的传奇。

江豚在长江臂弯里繁衍生息

清风拂过长江故道,开阔的水面泛起涟漪。记者登上护豚巡逻艇,与工作人员一道观察故道动态。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任胡良慧介绍,1992年保护区成立,主要保护白鱀豚、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2013年,长江江豚被列为极度濒危等级。

保护区范围包括89公里长江石首段(就地保护)和20.9公里长江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故道平均水深4.5米,目前因气候异常,水位下降,保护区通过架设泵站,引江水补给,让江豚畅游。

说话间,一道灰影跃入眼帘,又转瞬消失。

“那就是江豚。”胡良慧介绍。长江江豚俗称“江猪”,是一种小型齿鲸,寿命约20年。貌似海豚,体长一般为1.2米左右,最长可达1.9米。头部钝圆,额部隆起,吻短而阔,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性情活泼,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1990年,中科院水生所组织渔民,在石首和监利江段捕获5头江豚(3雌2雄),迁至长江故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鲸类迁地保护区。

故道两岸,栽植着意杨林、柳树林等,随风摇曳出绿浪。这是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的成果。

巡游一个来回,记者三次发现江豚身影。

数据显示,32年来,长江故道江豚种群不断壮大:2010年普查数量为28头,2015年为60头,2018年超过80头,2021年4月为101头。

“江豚普查是一头头出水后计数的。”胡良慧说。目前,长江故道对江豚的承载力已经饱和。

而隔洲相望的长江石首段内,长江江豚就地保护成果也十分丰硕。这里常年栖息着20余头江豚,且经常成群出现。“它们已经安心在此安家了。”胡良慧说。

2008年冰灾起尝试人工繁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鹅洲江豚豢养网箱

101头江豚里,有的是人工繁育的成果,而这缘起于2008年的冰雪灾害。

保护区内的江豚苑,有一个长、宽均为15米、深7米的网箱,它是人工繁育江豚的摇篮。

目前,江豚父子“天天”“萌萌”在此生活。夏季时,“保姆”丁泽良每天6时、11时、16时、20时30分准点给它们喂食小鱼。喂食前。他会给小鱼抹盐消毒。

丁泽良回忆,2008年1月的严重冰雪灾害中,天鹅洲长江故道大面积结冰,江豚种群受损严重。其中,受伤的雄性江豚“天天”“洲洲”获得救治,被放入网箱中喂养。不久,“洲洲”被放归自然。

2010年,雌性江豚“娥娥”来到网箱,与“天天”一同生活。2013年、2014年,“娥娥”两次流产。经分析,原来是水温作怪:网箱底层水温16℃,上层水温37℃,而江豚适宜水温为28℃,所以需要进行水体交换。2016年5月,“娥娥”终于成功诞下雌性江豚“贝贝”,标志着网箱豢养江豚人工繁育成功,这是全球首创。

2020年6月,“娥娥”又诞下雄性江豚“萌萌”。当年7月,4岁的“贝贝”经野化训练后,放归天鹅洲故道。当年8月,“娥娥”可能因雷击受到惊吓,拒绝进食,一个月后去世。

网箱繁育的第一头江豚“贝贝”

丁泽良的办公室就在网箱旁。办公室的冰箱里,放着维生素C、维生素B、藿香正气水等物,这些都是为网箱里的江豚准备的。

胡良慧自豪地说:“我们保护区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分别是网箱豢养江豚和网箱江豚繁育技术。”

渔民们相继变身江豚保护神

保护区内最高建筑,当属6层楼高的瞭望塔,一个个摄像头环顾着四周的动静;视频监控中心室内,80%的保护区尽收眼底,其中天鹅洲故道实现全覆盖。

还有一股保护力量,是日夜巡查的巡护员们。同为41岁的王永福和孙海文,于2019年从渔民变成护豚者。

“捕鱼影响江豚食料,放牧影响水质,违法开垦破坏环境,这都是我们巡查时要制止的。”王永福介绍。非法捕鱼也有季节性,冬季较少,夏季较多,因此他们有针对性地安排巡查频次,夏季时,每天凌晨、上午、中午、晚上不定时巡逻,通过观察灯光和芦苇荡的痕迹,搜寻捕鱼者的踪迹。有时碰到熟人,他们还会受到威胁,但仍拍照取证。

孙海文表示,以前做渔民,他一年能赚七八万元;如今做巡护员,月工资仅3000元,他还要靠种田弥补。“保护生态,必须响应。”孙海文说。

给江豚体检

丁泽良也是从渔民变为江豚“保姆”。曾经的渔民,相继成了江豚“保护神”。

交换江豚改善种群基因结构

国内有5个江豚迁地保护区,石首天鹅洲故道是江豚种群数量和对外输出最多的。

为改善江豚种群基因结构,防止江豚种群基因衰退,2015年开始,天鹅洲保护区先后向长江新螺段(湖北洪湖市、赤壁市、嘉鱼县和湖南省临湘市交界处)、湖北监利何王庙、安徽铜陵等保护区以及其他适宜栖息地输出24头江豚。其中,2021年4月一次性输出18头,同时从江西鄱阳湖引进8头。按照《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保护区后续将不断采取长江江豚输出、迁入措施,改善江豚种群基因。

32年接力,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硕果累累。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定:天鹅洲保护区书写了世界淡水鲸类迁地保护唯一成功范例。

目前,长江江豚数量约1000头。三十而立,站在新的起点,胡良慧表示,保护区将以江豚以及生存环境保护为中心,提高保护管理和科技水平,打造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示范基地、中国淡水豚类自然保护教育基地、长江江豚迁地种群种质资源输出基地。“终极目标是,江豚回归长江母亲河的怀抱,让‘微笑天使’始终保持微笑。”

本版图片均由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